
昏暗不明。《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 明 劉基 《吊諸葛武侯賦》:“誅姦邪於既死兮,開日月之昧幽。” 明 方孝孺 《二禽詠》:“人理固坦夷,鬼神良昧幽。”
“昧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昏暗不明”,常用于描述光線不足或抽象意義上的混沌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兩字組合後,通過疊加強調了“昏暗不明”的意境。
“昧幽”多見于古典文學,例如:
“昧幽”既可形容物理環境的昏暗(如暮色、深谷),也可隱喻社會或思想的混沌狀态。其使用場景多與自然景象或抽象哲理相關,具有文學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明人詩賦等古籍。
《昧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看不清楚深處的幽暗。它形容眼睛不能透視暗處的事物,也暗喻人無法看透深奧、隱秘的事情。
《昧幽》的兩個字分别由“日”和“幺”組成。其中,“日”是陽剛之氣,表示太陽;“幺”是陰柔之氣,表示有隱秘、幽暗之意。總共有12畫。
《昧幽》最早源自《莊子·外篇·養生主》:“王仲宣子問于王無鵲曰:‘子與我居,誠不修來乎?’子曰:‘修來者不及昧幽博遠也。’”這段對話中,昧幽指的是修養修身的境界,引申為看不透深奧事物的概念。
《昧幽》的繁體字為「昧幽」。
在古代,昧幽的字形為「眊」和「幽」。其中的「眊」表示目不明亮,「幽」表示暗、深奧。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1. 他對這個人的動機總是昧幽不明。
2. 這個問題昧幽難測,我們暫時無法得出結論。
昧昧幽幽、昧昧若幽、昧昧其谷
昏暗、幽暗、深奧、莫測
明亮、清晰、顯露、明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