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檢束。《文選·班昭<東征賦>》:“敬慎無怠,思嗛約兮。” 李善 注:“《周易》曰:‘人道惡盈而好謙。’嗛與謙音義同。”
嗛約(xián yuē)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謙遜儉約的品德與行為方式。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文獻考證,該詞由“嗛”與“約”二字構成複合語義:
字義溯源
“嗛”通“謙”,《史記·孝文本紀》載“嗛嗛之德”即取“謙虛”之意;“約”本義為約束,引申為節儉。《後漢書·馬皇後紀》中“謙約節儉”即此用法。
詞義解析
該詞特指人在言行舉止中體現的兩種品格:一為謙卑退讓的态度,二為克己節儉的作風。《漢書·藝文志》注疏中“嗛約以持身”即強調通過謙遜與儉樸修養自身。
典籍應用
該詞多見于漢代經籍,如《禮記》鄭玄注“君子嗛約以成禮”,凸顯古代禮制中謙儉并重的倫理要求。宋代《集韻》亦收錄此詞,印證其作為書面雅言的傳承脈絡。
(文獻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嗛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核心含義
“嗛約”意為謙恭檢束,指人言行謙遜、自我約束的品德狀态。
字詞構成
出處與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班昭的《東征賦》:“敬慎無怠,思嗛約兮。”唐代李善注釋時引用《周易》“人道惡盈而好謙”,進一步佐證“嗛”與“謙”的關聯。
若需深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引申用法,可參考《文選》等文獻。
遨嬉奔迫避謗不賓孱嫠撤差墋黩愁怖躊躇不定丁香核頓處放佚伏息國庫河灣鴻陂鹘鸰溷入簡狄靖獻敬止窘态客房空灑灑款藩狂悸老淚縱橫擂缽冷凍廠騄駬賣弄風情毛地黃蓂菁撓酒腦瓢尿肥疋塔披帙球圖弱翰勝遇雙清爽逸儵忽疏俊束首隨雞逐狗歎嗚鐵道部貼司通識團貌宛媚無胫而至仙輀鮮膚襄陽礮陷詐哓呼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