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tar and pestle] 承受杆弄碎的深碗形木容器
研物用的乳缽。 清 唐訓方 《裡語徵實》卷上:“用缽研米曰擂……其缽亦曰擂缽。”
擂缽是一種傳統廚房工具,主要用于研磨食材,常見于中國湘、黔、川、桂、鄂、贛等地的交界區域,尤其在湘黔桂交界處是家庭必備容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了解具體制作工藝或地區特色食譜,可進一步查閱相關民俗資料。
《擂缽》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含義是指在寺廟或道觀中舉行儀式時,用擂缽來發出節奏,引領衆人共同念誦或唱經文。這個詞也可以比喻為人們齊心協力的場景。
《擂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金。其中,手是左邊的部首,代表着與手相關的事物;金是右邊的部首,代表着與金屬相關的事物。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6。
《擂缽》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佛教經典《佛祖曆代通燈普照章》。
繁體字“擂鉢”在繁體字系統中使用,“擂缽”是繁體字以字形相似為基礎進行的簡化字,現在在簡體字系統中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擂缽”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廣韻》中使用了“樂缽”的寫法,表示樂器中的一個類别,與現代的含義相近。
1. 和尚手中的擂缽發出渾厚的聲音,引來了無數信徒的敬仰。
2. 他們像團結一緻的機器一樣,齊心協力,***擂缽***,解決問題。
擂拳、擂台、擂天、缽盂、缽湯。
擊鼓、敲鐘。
高歌、歡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