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st]∶牢結;不離散
缱,缱绻,不相離也。——《說文新附》
無縱詭隨,以謹缱绻。——《詩·大雅》
(2) [tenderly attached]∶情意深厚
少盡缱绻。——唐· 李朝威《柳毅傳》
以後對飲對唱, * 缱绻。——《紅樓夢》
(1).糾纏萦繞;固結不解。《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繾綣。” 馬瑞辰 通釋:“繾綣即緊絭之别體。” 高亨 注:“繾綣,固結不解之意。”
(2).引申為不離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繾綣從公,無通外内。” 杜預 注:“繾綣,不離散也。” 晉 潘嶽 《為賈谧作贈陸機》詩:“昔餘與子,繾綣東朝。”
(3). * 。形容感情深厚。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詩:“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繾綣。” 宋 王安石 《解使事泊棠陰時三弟皆在京師》詩:“久留非可意,欲去猶繾綣。” 明 劉基 《送黃叔旸歸金華觐省》詩:“贈詩慰繾綣,俛仰空徘徊。”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繾綣之情,兄固有之,弟亦何能不爾也。”
(4).引申為結交。 清 金人瑞 《桃源行》:“父老十數引兒童,笑迎生客相繾綣。” 清 陸次雲 《圓圓傳》:“ 圓圓 曰:‘當世亂而公無所依,禍必至,曷不締交於 吳将軍 ,庶緩急有藉乎?’ 畹 曰:‘斯何時,吾欲與之繾綣,不暇也。’”
(5).特指男女戀情。 唐 元稹 《莺莺傳》:“留連時有恨,繾綣意難終。” 清 趙執信 《谒金門·贈金仙》詞:“誰送暗香來枕畔,頓成新繾綣。” 歐陽予倩 《孔雀東南飛》第五場:“叫郎君多謝你深情缱绻,用什麼表心中的萬語千言!”
(6).引申為幽會。 宋 陸遊 《避暑漫抄》:“不過執衣侍膳,未嘗得一繾綣。”《紅樓夢》第十六回:“﹝ 秦鐘 ﹞又與 智能兒 幾次偷期繾綣,未免失於檢點。”
(7).指夫妻關系。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天須開眼!覷了俺學士哥哥,少年登第,才貌過人,文章超世,於人更美滿。卻教我,與這匹夫做繾綣?” 元 關漢卿 《四春園》第二折:“你則為鸞交鳳友,更和這燕侶鶯儔,則為俺爺毒害,分繾綣,折綢繆。”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常言道夫乃是婦之天,若成了歡娛繾綣,儘今世永團圓。”
“缱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情感深厚、纏綿難分的情狀。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其核心含義為“情意纏綿,難舍難分”,常用來描寫戀人、親友或事物間深厚的情感聯結。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中的“以謹缱绻”,漢代鄭玄注疏稱其“猶纏綿也”,指緊密纏繞的狀态,後逐漸引申為情感層面的依戀。
在具體使用中,“缱绻”既可作動詞,表示“使情意深厚”(如白居易《寄元九》詩“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缱绻”),也可作形容詞,描述“情意纏綿的樣态”(如《紅樓夢》第九十三回“纏綿缱绻,溫存旖旎”)。《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具有典雅含蓄的文學色彩,常見于詩詞、散文中表達婉約情思。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缱绻”屬雙聲連綿詞,其構詞特點強化了情感表達的綿長感。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将“缱”解為“糾纏”,“绻”釋作“屈曲”,二字疊加更凸顯出情感交纏的意象特征。
“缱绻”(拼音:qiǎn quǎn)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情感深厚、纏綿難舍的狀态,具體釋義如下:
情意深厚
形容人與人之間感情纏綿,難舍難分。常用于戀人、夫妻或密友之間,如“兩情缱绻”。
例:白居易《寄元九》:“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缱绻。”(因感念對方的情意而難舍)。
糾纏萦繞
引申為事物或情感上的固結不解,如思緒紛亂、關系複雜。
例:《詩經·大雅》:“無縱詭隨,以謹缱绻。”(警惕詭詐之人,謹防其糾纏)。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情感或事物理解,避免誤用。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詩經》、唐詩宋詞等古典文獻。
百務具舉巴拿馬城班生包攬冰上運動搏擊差法崇化疇墅撣子盜殺東武飛章挂壁鼓風機姑嘬桁梁戶扃壺天日月蛟胎家俗冀鈔靜寂驚睡激擾久慣老誠譏摘寄政基座崛峍浚浚坑岸叩愬愧恨兩頭三緒列大夫瀝情柳桮廬屋買帆沒略憫憐幕帷哪門子泥尾盤基裴回剖辯欠體曲節商山四翁閃屍生忌生全沈機死憤宿雲威刑務光無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