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遣唐使的意思、遣唐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遣唐使的解释

日本 派遣至我国 唐 朝的使节。公元630-895年间,遣 唐 使到达 唐 朝者共十四次(一说实为十三次)。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工作人员,一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 中国 的文物制度因而传入 日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遣唐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

日本朝廷在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中国唐朝时期)派往中国的官方使节团。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含义的详细拆解与阐释:

  1. 词义构成:

    • 遣: 意为“派遣”,指日本朝廷主动、有组织地派出。
    • 唐: 指代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
    • 使: 意为“使者”、“使节”,代表国家或朝廷执行外交、文化等任务的官方人员或团体。
    • 因此,“遣唐使”字面意思即“(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者(团)”。
  2. 历史背景与目的:

    • 遣唐使制度始于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终于894年(日本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历时约260余年。
    • 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和佛法。日本朝廷希望通过派遣使团,全面吸收唐朝的律令制度、典章文物、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艺术、宗教(主要是佛教)等,以促进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建设(如著名的大化改新即深受唐制影响)。[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相关研究文献]
    • 此外,也兼有外交朝贡、贸易往来的意图。
  3. 使团组成与活动:

    • 遣唐使团规模庞大,通常由数百人组成,包括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以及大量的留学生(长期留学者)、学问僧(学习佛法的僧人)、翻译、医师、工匠、水手等。
    • 他们抵达唐朝后,主要在都城长安(今西安)和洛阳活动,觐见唐朝皇帝,递交国书与贡品,参加宫廷礼仪活动。
    • 留学生和学问僧被安排到国子监等机构学习,或到著名寺院求法,广泛涉猎儒家经典、律令制度、文学艺术、佛教典籍、科学技术等。[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关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览资料及研究]
    • 他们大量抄录、购买书籍(如《唐律疏议》、儒家经典、佛经、诗文集、医书等),并将这些典籍、技术、艺术品乃至生活方式带回日本。
  4. 历史影响与意义:

    • 对日本: 遣唐使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官方学习活动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如律令制)、都城建设(如平城京、平安京仿长安布局)、文字(汉字的使用与假名的创制)、宗教(佛教的兴盛)、文学艺术、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史称“唐风文化”时期。著名人物如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空海、最澄等均曾作为遣唐使成员或随行留学僧入唐。[来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相关档案及研究论文]
    • 对中日关系: 遣唐使是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黄金纽带,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 词语象征: 在现代汉语中,“遣唐使”一词已超越其历史指代,常被用来象征大规模、系统性地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的行为或时代。
  5. 时间跨度与分期:

    • 一般认为遣唐使共派遣了约19次(其中成行并抵达唐朝的约15次)。依据其目的和规模,可分为:
      • 初期(630-669年): 以建立外交关系、了解唐初制度为主。
      • 盛期(702-752年): 规模最大,学习内容最全面,文化交流最深入。
      • 后期(759-894年): 规模缩小,后期因唐朝内乱(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及日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国风文化萌芽)而最终废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研究》相关论文]

“遣唐使”一词精准概括了日本在唐朝时期为汲取先进文明而派遣官方使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遣唐使是日本在公元7至9世纪期间派往中国唐朝的官方使节团,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深远。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遣唐使(日语:けんとうし)是日本朝廷为学习唐朝先进制度与文化而派遣的外交使团,成员包括官员、学者、工匠、留学生等。其名称直译为“派往唐朝的使者”,核心目的是全面吸收唐代文明。

二、时间与规模

三、使团构成与使命

  1. 核心成员: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2. 专业人才:医师、画师、乐师、造船工匠、阴阳师等技术人员。
  3. 文化使者:留学生(如吉备真备)、留学僧(如空海)长期驻唐学习。
  4. 主要任务: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典章文物、佛教思想、建筑技术等,并带回典籍与器物。

四、历史影响

  1. 政治改革: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大宝律令》。
  2. 文化传播:汉字、儒学、佛教、茶道、建筑(如平城京仿长安布局)传入日本。
  3. 技术引进:唐朝的农业工具、纺织、铸币、天文历法等技术被系统移植。
  4. 人物交流:阿倍仲麻吕(晁衡)与李白、王维的诗文交往成为中日友谊佳话。

五、航行与终结

使团多从难波港(今大阪)出发,后期航线横渡东海直达扬州/明州(宁波)。因海上风险巨大,约1/3人员可能葬身波涛。894年因唐朝内乱和日本本土化完成而终止派遣。

扩展阅读建议:可通过(遣唐使文化影响)、(历史分期)等来源获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白鸽标百世一人不用参劝册奏昌姬阐拓茶引迟怠蜍兔单皮道家蓬莱山调派鼎铛有耳陼堤返生香风起云涌附肩复文故人之意缓决护取简谐振动疾固精庐紧切瑾瑕赳桓拒理课长累垂掠卤乐迁连羣连种逻护緑女红男茂实靡弱棚朳请假棋盘蕊榜骚思室奥市朝守门员死硬派天夺之魄挑三拨四调三斡四体资伪传为难微声刎脰卧薪尝胆咸和衔勒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