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戟的意思、賜戟的詳細解釋
賜戟的解釋
唐 代一品之門設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 宋 代因之。“賜戟”謂皇帝特賜門戟,以示優寵。《新唐書·忠義傳上·張介然》:“ 介然 啟曰:‘臣位三品,當給棨戟。若列於京師,雖富貴,不為鄉人知,願得列戟故裡。’ 玄宗 許之,别賜戟京師門第。”《宋史·仁宗紀三》:“臣僚許立家廟,功臣不限品數賜戟。”參見“ 立戟 ”。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戟的解釋 戟 ǐ 古代一種合戈、矛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鈎戟。戟指。鐵戟。青銅戟。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戟”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禮儀制度,主要用于彰顯官員的品級和皇恩優寵。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釋
- 基本定義:指皇帝特賜官員在府邸門前豎立戟(一種儀仗兵器),作為身份等級的象征。唐代至宋代均有此制,具體數量與官員品級挂鈎:
- 唐代:一品官門設16戟,二品14戟,三品12戟()。
- 宋代:延續唐制,但可能因朝代調整略有差異()。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制度來源:源于唐代門戟制度,屬官員儀仗的一部分,後演變為皇帝特賜的榮譽。
- 象征意義:戟的數量直接反映官員品級,賜戟不僅是身份标志,更是皇權恩寵的體現()。
- 實際案例:據《新唐書》記載,官員張介然曾向唐玄宗請求在故鄉列戟,獲準後成為特例(),可見賜戟也可能突破地域限制以示殊榮。
補充說明
- 戟本身無實戰功能,純為禮儀陳設,類似“門第勳章”。
- 該制度在史籍中常與“立戟”“列戟”等詞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差異或更多案例,可查閱《新唐書》《宋史》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戟(cì jǐ)一詞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賜(cì)和戟(jǐ)。
賜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給予、授予、賜予等。它包含了辶部和貝部的意義。表示行走和財富的意思。在繁體字中,賜的寫法是賜。
戟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古代兵器,有些類似于長矛。它由戈部和戊部組成。戈部表示兵器、戰争的意思,而戊部表示兵器的形狀。在繁體字中,戟的寫法是戞。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周禮·地官司徒氏》一書中就有對賜戟的記載,表示授予兵器。在古代,賜戟也是貴族或官員的一種賜予儀式,以表彰和獎勵其在戰争中的表現。
繁體字中的賜戟寫作賜戟,發音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賜戟的字形可能與現代有些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我們可以在古代文獻或碑文中看到不同的字形變體。
一些例句中包含了賜戟這個詞,例如:君王親自親賜戟,激勵将士們奮勇戰鬥。
其他與賜戟相關的詞彙有:贈予、授命、頒發等。它們都表示給予或授予的意義。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授予、賜予、授命等詞來替代賜戟。
至于反義詞,表示與賜戟相對立的詞彙較難找到,因為賜戟是一種賜予和獎勵的行為,沒有直接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