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稱述古聖先王之盛德。 唐 錢起 《奉和中書常舍人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禦》:“述聖 魯 宣父 ,通經 漢 仲舒 。”
(2). 子思 之封號。 元文宗 至順 二年加封 子思 為 沂國述聖公 。 明 嘉靖 時罷其封爵,但稱 述聖 。參閱《元史·文宗紀三》、《續通典·禮十》。
述聖是漢語複合詞,由“述”與“聖”二字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經典文獻理解,具體釋義如下:
述(shù)
本義為遵循、傳承。《說文解字》釋:“述,循也。”引申為闡述、記述前人思想或事迹。如《論語·述而》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指傳承而非創新。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聖(shèng)
指德行至高、智慧超凡者,或儒家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孟子·盡心下》雲:“大而化之之謂聖”,後特指孔子等被尊崇的賢哲。
來源:《孟子正義》(清代焦循撰)。
述聖即闡述聖人之道,特指傳承、诠釋儒家聖賢(尤指孔子)的思想與學說。其核心含義包括:
來源:《困學紀聞·卷八》(王應麟著)。
現代漢語中,“述聖”一詞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化論述,強調對傳統聖賢思想的闡釋與弘揚。例如:
“當代儒學複興需立足‘述聖’精神,激活經典的時代價值。”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編)。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述聖”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解讀綜合說明如下:
稱述古聖先王之德
指對古代聖賢(如堯、舜、禹等)的德行、功績進行闡述和傳承。例如唐代錢起在詩句“述聖魯宣父”中,即通過稱頌魯國先賢(孔子)表達對聖德的推崇。
子思的封號
子思(孔子之孫)在元代被元文宗加封為“沂國述聖公”,明代嘉靖時期雖廢除爵位,但仍保留“述聖”尊稱。這一封號體現了儒家思想傳承中對子思地位的認可。
部分現代解讀将“述聖”擴展為對聖賢思想、精神的系統性闡述與弘揚,例如通過教育、藝術等形式傳播儒家經典。但需注意,此解釋未見于傳統文獻,屬于文化語境下的衍生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史·文宗紀三》及《續通典·禮十》等原始文獻。
北西廂常格攙話接舌懲革侈侈牀帏出鬼入神绌塞碓栅杜門面壁惡逆蕃王風政複制品複卒鈎逆鬼蓋鬼樸國服黑壤鴻明畫眉墨畫诏惠化賄赇雞鳴犬吠忌破五雞斯救死扶危忌煙棘榛拒違口蠟快慢欄船類出淚零僚朋裡舍戮力麻起秘濇凝乳榒木鞶組品評鉛碼七長八短食醫水中着鹽姝麗縮痕碳酸鈉通德門桐鳳吐罵鄉宦獻技閑憂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