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錢缗的意思、錢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錢缗的解釋

(1).穿錢的繩子。《新唐書·滕王元嬰傳》:“帝嘗賜諸王綵五百。以 元嬰 及 蔣王 貪黷,但下書曰:‘ 滕叔 、 蔣弟 不須賜,給麻二車,助為錢緡。’” 明 楊慎 《升庵詩話·滕王》:“及遷 洪州 都督,以貪聞。 高宗 給麻二車,助為錢緡。”

(2).借指金錢。 宋 韓琦 《答章望之秘校惠詩求古瓦硯》詩:“巧工近歲知衆寳,雜以假僞窺錢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錢缗(qián mí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一、本義與形制

指成串的銅錢。古代銅錢中間有方孔,便于用繩索串聯成固定數量(如一千文為一貫),這種穿錢的繩子稱為“缗”,故“錢缗”合稱代指串起來的貨币。例如《說文解字》釋“缗”為“釣魚也”,後引申為貫錢之索。

二、貨币單位與計稅功能

在唐宋時期,“錢缗”演變為重要的財政計量單位:

  1. 貨币單位:一缗即一貫錢,合一千文,常用于統計賦稅、交易數額(如《宋史·食貨志》載“歲收錢缗千萬計”)。
  2. 計稅基準:政府以“錢缗”為課稅對象,如唐代的“除陌錢”、宋代的“經總制錢”,均按交易錢缗數征收雜稅。

三、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1. 經濟記載:

    《舊唐書·劉晏傳》提及“每歲運錢缗數十萬”,反映唐代漕運貨币的規模。

  2. 法律文書:

    宋代《慶元條法事類》規定“典賣田宅,每貫收稅錢三十文”,其中“貫”即錢缗單位。

四、文化延伸含義

“錢缗”在文學中常象征財富積累,如蘇轼《策别》中“較固錢缗之利”,批判商人壟斷市場;亦見于成語“日費千金”,原指軍費開支以千缗計。

參見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錢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mín,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穿錢的繩子
    古代用繩子串聯銅錢以便攜帶或計數,如《新唐書》中記載唐高宗賜麻繩助滕王制作“錢缗”。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此含義。

  2. 借指金錢或財富
    由穿錢繩的本義引申為對貨币、錢財的泛稱,如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提到“助為錢緡”即指金錢。


二、用法與例句


三、相關詞語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古籍或文史研究。如需更完整的詩句或典故,可參考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罷散别出機杼痹厥渤海不冺差論長風破浪稱舉晨趨崇特禱獻丁内憂地球東坡肉斷水輀輶方書鳳梁風霜風藻蓋地竿頭日進過謙汗背心橫霄和膳簡發谏勸谏友迥陌抗衡口言裂破冒昧美措盟員摩頂放踵盤點盤針辔兜平峒鯆魮普及版前藻诮讪阙政熱莽塞内三謡韶顔稚齒設隘舍身取義私逃陶和逃脫無噍類小駕霞繞蟹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