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遣散。《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今宜罷散民役。宮室之制,務從約節。”
(2).謂結束。 宋 蘇轍 《罷散青詞》:“請女道士二七人,於 福寧殿 罷散明堂禮畢道場,設醮一座,一百二十分位。”
疲敝散漫。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陳涉 ﹞率罷散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 秦 。”一本作“ 疲弊 ”。 宋 蘇轍 《北狄論》:“諸侯猶帥其罷散之兵,合從以擊 秦 。”
"罷散"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遣散(讀音:bà sàn) 指解散人員或停止事務,常見于古代政令文書。如:
二、結束(讀音:bà sàn) 表示事件或活動的終結,如:
三、疲敝散漫(讀音:pí sàn) 此義項中"罷"通"疲",形容軍隊或群體疲憊渙散的狀态:
使用注意: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古籍。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讀音——作動詞表"遣散/結束"時讀bà sàn,作形容詞表"疲困"時讀pí sàn。部分文獻版本中"罷散"與"疲弊"存在通假現象。
《罷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止、解散。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罷」和「散」。
«罷»的部首是「⺮」,總共有9畫。
«散»的部首是「攴」,總共有8畫。
《罷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說文解字》中被稱為聚散,指聚集和散開的意思。同時,繁體字「罷散」也是指同樣的意思。
在古時候,「罷」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由「⺮」和「斥」組成的,整體形狀更為複雜。而「散」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劃順序有時會有差别。
1. 會議在經過激烈的讨論後,決定罷散。
2. 工人們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否則将組織罷散。
近義詞:解散、停止
反義詞:聚集、集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