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遣散。《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今宜罷散民役。宮室之制,務從約節。”
(2).謂結束。 宋 蘇轍 《罷散青詞》:“請女道士二七人,於 福寧殿 罷散明堂禮畢道場,設醮一座,一百二十分位。”
疲敝散漫。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陳涉 ﹞率罷散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 秦 。”一本作“ 疲弊 ”。 宋 蘇轍 《北狄論》:“諸侯猶帥其罷散之兵,合從以擊 秦 。”
"罷散"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停止并解散,常用于描述集會、活動或人群的結束與離散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語義特征及用法:
停止與解散
指某項集體活動(如會議、宴席、儀式等)正式結束,參與者隨之散去。
古籍例證:
《史記·項羽本紀》載鴻門宴後“項王因留沛公與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哙出。于是遂去,令張良留謝……項王曰:‘諾。’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将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宴會結束後的“罷散”場景,參與者各自離開)
引申為終止與消散
可抽象指某種狀态(如喧嚣、紛争)的平息與消失。
例證:
宋·蘇轼《赤壁賦》:“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宴飲結束後的“罷散”氛圍)
本義為“停止”(《說文解字》:“罷,遣有罪也”),引申為結束、免除。
本義為“分離”(《廣韻》:“散,分離也”),指人群分散或事物消散。
二字結合後,強調從聚集狀态到離散狀态的過程,隱含秩序性終結。
近義詞 | 差異 |
---|---|
解散 | 側重主動遣散(如軍隊解散) |
結束 | 僅表終止,不強調離散動作 |
遣散 | 含強制驅離意味(如遣散員工) |
罷散 | 兼具“自然終止”與“自行離散”的雙重語義 |
《漢語大詞典》:
“罷散:停止,解散。”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古代漢語詞典》:
“罷散:謂聚會結束,衆人散去。”
(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雖屬文言詞彙,但仍可用于書面語:
“朝會罷散,百官魚貫而出。”
“廟會至酉時罷散,人潮漸次退去。”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基于真實出版物,無網絡來源時标注文獻):
"罷散"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遣散(讀音:bà sàn) 指解散人員或停止事務,常見于古代政令文書。如:
二、結束(讀音:bà sàn) 表示事件或活動的終結,如:
三、疲敝散漫(讀音:pí sàn) 此義項中"罷"通"疲",形容軍隊或群體疲憊渙散的狀态:
使用注意: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古籍。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讀音——作動詞表"遣散/結束"時讀bà sàn,作形容詞表"疲困"時讀pí sàn。部分文獻版本中"罷散"與"疲弊"存在通假現象。
寶谕笨嘴拙腮編集撥嘴撩牙不安不嗣餐魚唱念做打攙言純質刺規從班錯楚丢眉弄色東半球敦壯獨搖手煩怨反掌富貴氣告敕觀讀關說呵诘換文慧性禍酷焦心勞思嗟美靜念積僞覺地浚渫克暴坤甯宮蘭時連毗錄音機明人不作暗事牧羊兒噗喇七德舞青珥青皐清直嚷鬧儴佉忍饑受餓入人三辰酒飾讓淑惡屬念四則檀輪頭子錢違強陵弱握發殿仙裾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