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去水分而枯槁。 唐 杜甫 《大麥行》:“大麥乾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十一:“貧兒二畝地,乾枯十樹桑。” 張天翼 《脊背與奶6*子》:“他覺得一切的景物都可愛起來。那些幹枯的瘦樹仿佛很苗條。”
2.幹燥。《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澀。”
3.幹癟;瘦瘠。 唐 窦臮 《述書賦》下:“雖則筋骨乾枯,終是精神嶮峭。”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素足女》:“今婦人纏足……其體質乾枯,腥穢特甚。” 張天翼 《兒女們》:“脖子有點痠疼--似乎撐不起這幹枯的腦袋。”
4.比喻枯燥乏味。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作詩圓熟》:“圓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乾枯,能不失二者之間,則可與古作者并驅矣。” 朱光潛 《談文學·文學與人生》:“一個對于文藝有修養的人決不感覺到世界的幹枯或人生的苦悶。”
5.枯竭;罄盡。 蕭紅 《橋》:“她的歌詞漸漸的幹枯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乾枯漢語 快速查詢。
乾枯(又寫作“幹枯”)是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物體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變得幹燥萎縮。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該詞可從以下角度釋義:
一、基本釋義
二、引申含義
三、語用辨析 該詞在古漢語中常以“乾枯”字形出現(如《齊民要術》),現代漢語簡化後多作“幹枯”。近義詞包括“枯萎”“枯槁”,反義詞為“潤澤”“豐盈”(語料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
“乾枯”(拼音:gān k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自然現象:指植物因缺乏水分或營養而失去生機,呈現枯萎狀态。
人體特征:形容皮膚因幹燥、衰老或缺乏水分而皺縮。
抽象比喻:引申為事物枯燥乏味、缺乏活力或情感貧瘠。
失去水分而枯槁
常見于描述草木或環境,如唐代杜甫詩句“大麥乾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幹癟瘦瘠
可用于形容人或物體的形态,如“筋骨乾枯,精神嶮峭”( 引唐代窦臮《述書賦》)。
枯竭無生機
如“幹枯的古井”,比喻資源或情感的耗盡()。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杜甫詩集》《述書賦》等作品,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悲默畢見恻痛創制辍毫栖牍竄取答話箪瓢陋室谛審妒疾恩霈繁木風車雲馬伏維尚飨宦網渾融甲門敬遜金石至交繼任具體勞動開許誇骜昆鄧辣語兩次三番兩都鹿縱麻緊魅力墨竹鬧茸茸撚支牛皮膠畔約烹煉偏長牆東隱強貞親寵輕吉利情瀾親上做親起薪三達上鈎少海省陌繩武設象樹敵嘶唧四相夙見攤擋徒旅酡顔沩叟物物交換系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