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能知宿世為宿命明,知未來為天眼明,斷盡煩惱為漏盡明。徹底通達三明謂之三達。用以指佛。 南朝 梁 沉約 《彌勒佛銘》:“七珍非羨,三達斯仰。”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二十:“於如是等知窮盡,説為三達。”
“三達”是佛教術語,指對三種智慧的徹底通達,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佛教中指能完全通達三種智慧:
來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梁代沈約的《彌勒佛銘》中“七珍非羨,三達斯仰”,唐代盧仝的詩作也提到“等閑對酒呼三達”,均以“三達”代指佛陀或高深佛法()。
擴展說明
需注意,現代語境下“三達”較少使用,多出現于宗教研究或古籍引述場景。
《三達》是一個漢字詞,其意思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達到三級或三個層次之意。
《三達》的拆分部首是“立”,其筆畫數量為8畫。
《三達》一詞源于古漢語,是根據漢字的形狀和意義演變而來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三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過程,古時候的《三達》字可以寫作「叁達」。
1. 他在學業上三達,成績優秀。
2. 這個項目的三達标準,即通過了三個等級的評估。
1. 三達及格:指成績達到三個及格線以上。
2. 知識三達:指對某一領域能夠掌握三個層次的知識。
3. 三達标準: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達到三個标準等級。
1. 三層次:指某一事物或現象存在三個不同的層次。
2. 三水平:指某一事物或現象存在三個不同的水平。
一達: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隻達到一級或一個層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