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穄米的意思、穄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穄米的解釋

去殼後的穄子。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中元節》:“十五日供養祖先素食,纔明即賣穄米飯,巡門叫賣,亦告成之意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穄米(jì mǐ)是漢語詞彙中專指一種旱地作物籽實的古稱,特指糜子(Panicum miliaceum)脫殼後的籽粒。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穄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與黍同類,籽實不黏,亦稱'糜子'"。這種谷物具有三個核心特征:

  1. 植物屬性:屬于禾本科黍屬,與黍為同科不同種。植株高約1米,穗狀花序呈圓錐形,籽粒呈淡黃色圓形,直徑約1.5毫米(《中國植物志》記載)。

  2. 食用特性:脫殼後稱為穄米,蛋白質含量達11-13%,且不含麸質。古人多用于煮粥、制糕,北魏《齊民要術》載有"穄米酢法"的釀造工藝。

  3. 地域分布:主要栽培于中國北方幹旱地區,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穄米北地種之,以備饑荒",說明其抗旱特性與救荒功能。

該作物在古籍中常與黍并提,《呂氏春秋》将"黍穄"列為五谷之一,《王祯農書》則詳述其"春種秋收,全生育期僅60-90日"的生長特性。現代農學分類中,穄米對應的栽培種為Panicum miliaceum L.,在植物分類學上已形成獨立物種。

網絡擴展解釋

“穄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農學角度解析:

1. 字義解析

2. 農學特征 穄米對應的植物學名為Panicum miliaceum,屬禾本科黍屬,具有以下特點:

3. 曆史記載 該作物在古籍中早有記載:

4. 現代應用 隨着飲食多樣化,穄米因富含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近年作為健康粗糧重新受到關注,常見于:

需注意該詞易與“稷”(古代指粟或高粱)混淆,實際指代不同作物。由于種植區域局限,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彙,多保留在農學文獻和方言中。

别人正在浏覽...

哀牢敖然白懸懸幫帶謗辱半桌寶殿巴童表核别才不純不大離殘雲寵接愁悲臭名昭著愁歎鹾商麤紃打滅殚精畢力凡調焚骸伏低做小隔壁更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鬼機靈鼓旗和裕華爾茲翚飛祭孔京城氏金鑰匙疾書積重不返俊鳥看肖神酪素連嶂李天下論綱緑蔭靡皇民辦公助難蔭旁救湓溢欠賬歧塗忍羞孰察祀祭田曹外瀛維綱衛護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