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牵裾的意思、牵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牵裾的解释

(1).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2).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牵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字面意义

牵裾由“牵”(拉住)和“裾”(衣襟、衣袖)组成,字面指牵拉衣襟的动作。例如南朝梁元帝诗句“嫩叶下牵裾”,即用此意描述自然景物的细腻动态。

二、历史典故引申义

源自《三国志·魏志·辛毗传》的典故:
魏文帝曹丕欲从冀州迁十万户至河南,大臣辛毗多次进谏未果,情急下拉住曹丕衣裾力谏,最终使迁移户数减半。此后“牵裾”被引申为直言极谏、不畏强权的忠臣行为,与“牵衣”“牵裳”等词同义。

三、其他引申用法

部分文献(如)提到该词可比喻男女亲密关系或深厚友谊,但此用法较少见于经典文献,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延伸解读。

用法总结

建议参考权威典籍(如《三国志》《汉典》)以获取更严谨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牵裾的意思

牵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牵引衣袂,表示恭敬、敬重之意,出自《论语·先进篇》。在古代,人们常以相交为志,因此,牵裾一词也常用来形容朋友相交的情谊。

牵裾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牵裾的部首是⺧(⺧:“糸”的古体),牵裾总共由10个笔画组成。

牵裾的来源

牵裾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先进篇》,其中有一句话是“子路牵裾,子夏怨之”,意思是子路牵着子夏的衣裙,但子夏却对此表示不满。后来,这句话成了形容朋友之间因为感情不合而产生矛盾的典故。

牵裾的繁体

牵裾的繁体字为「牽裾」。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牵裾的「牵」字在上方多加一个「一」,写作「牽」。

牵裾的例句

他牵裾而行,向前跪拜以示恭敬。

牵裾的组词

词组:牵裾相访、牵裾结义

牵裾的近义词

近义词:拱手相让、恭敬

牵裾的反义词

反义词:无礼、冷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