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墙头诗的意思、墙头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墙头诗的解释

一种宣传性的通俗短诗。多张贴在公开场所墙头,故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墙头诗,又称“题壁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诗人即兴创作并直接题写于墙壁、门板、山石等公共载体上的诗歌。其核心特征在于即兴性、公开性与传播性,是文人抒发情感、针砭时弊或交流思想的独特方式。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及《中国文学大辞典》的定义:

墙头诗:指书写或题刻于墙壁、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诗歌。诗人借公共空间传播作品,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个人感怀或即景抒情,具有通俗性、时效性与社会批判性。


二、历史溯源与特征

  1. 起源与发展

    • 可追溯至先秦《诗经》的“讽喻”传统,兴盛于唐代。文人常于驿站、酒楼、寺庙题诗,如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所载:“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印证其风靡程度 。
    • 宋代题壁文化更盛,苏轼《题西林壁》、陆游《钗头凤》均为经典。
  2. 创作特点

    • 即兴抒怀:触景生情,直书胸臆,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传播功能:突破书面传播限制,成为民间与文人共享的文化载体,如王梵志白话诗借寺院墙壁流传 。
    • 社会批判:部分作品暗讽时政,如晚唐无名氏《题甘露寺》“天意未教唐鼎移”暗喻王朝衰微。

三、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1. 史料价值

    墙头诗记录民间声音与历史细节,如敦煌莫高窟题壁诗反映唐代边塞生活,补充正史缺失 。

  2. 推动诗体革新

    中唐“新乐府运动”倡导“即事名篇”,白居易《新乐府》部分诗作先题于市井墙壁,测试民众反响后再修订,体现其贴近现实的创作理念 。

  3. 文化空间建构

    公共题诗形成“文化地标”,如黄鹤楼因崔颢题诗成名,李白见之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凸显墙头诗的文化影响力。


四、代表作品与典故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题壁诗与唐代文化传播》
  4.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敦煌写本题壁诗研究》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唐代题壁诗的社会功能》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文献来源均标注权威出版物及学者论著以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墙头诗是一种以宣传或社会动员为目的的通俗短诗,常见于公共场所的墙面张贴,具有以下特点:

  1. 形式与内容
    墙头诗通常语言简洁、韵律鲜明,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或政治主张。例如,抗战时期被用来鼓舞民众斗志,形式上常结合快板、顺口溜等民间艺术。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但现代意义上的墙头诗在20世纪30-40年代尤为活跃。如1938年延安发起的“街头诗运动”,田间、柯仲平等诗人通过此类诗歌进行抗战宣传,代表作《义勇军》即属于这一类型。

  3. 传播场景
    多出现在村庄墙壁、门楼或印成传单散发,强调传播的直接性和广泛性。部分案例中,墙头诗还被改编为小品、歌曲等,以增强宣传效果。

  4. 与其他诗体的关联
    墙头诗与“枪杆诗”“街头诗”等概念有重叠,均属于贴近大众的通俗文学形式,但前者更侧重墙面的物理载体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事件,可参考汉典和搜狗百科的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罢斥白骥白漠豹足不主故常齿白唇红捶笞村鄙到期倒替大显身手短浅对数沸天梗化故道贵属衡栿慧命讲唇交番仗集体利益九九图九容絶艺客作儿魁荐老保守炼臂六骡马达加斯加蔑如乃蛮弄松俳谐破伤潜名浅末旗鼓相望齐山客气吞湖海仁皇桑琅琅上六神驰力困生别离沈疾实气甜叶菊啼饥号寒痛口退伍军人侂生王杨五麾享赐咸苦鶱腾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