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協穆 ”。和睦。《書·周官》“﹝司徒﹞擾兆民” 孔 傳:“以安和天下衆民,使小大皆協睦。”《三國志·蜀志·馬良傳》:“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北齊書·魏收傳》:“ 收 先副 王昕 使 梁 ,不相協睦。”《新唐書·王處存傳》:“協穆 太原 以自助,遠近同心。” 明 劉基 《拟連珠》之五二:“弼亮惟寅而萬姓協睦。” 郭沫若 《宿楚雄》詩之一:“民族塤篪真協睦,農田禾黍好收成。”
協睦(xié m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表示和睦相處、關系融洽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和睦融洽
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消除隔閡,和諧共處。
例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共協睦,以濟世務。"
(意為共同和睦協作以成就世事)
同心協力
強調通過協作達成團結,隱含行動上的一緻性。
例證:
《周禮·地官·大司徒》載古代"以六禮防萬民之僞,以六樂防萬民之情",旨在通過禮樂教化實現"協睦萬邦"。
早期多用于政治語境,如《尚書·堯典》"協和萬邦",指通過協調使諸侯國和睦歸附。
現代漢語中廣泛用于形容家庭、團隊、民族等群體的和諧關系,如"鄰裡協睦""民族協睦"。
定義:"和協親睦",強調情感與行動的雙重和諧。
釋義:"和睦相處;團結融洽",突出其現代應用場景。
引《後漢書·桓帝紀》:"冀以協睦蕃輔",指通過協作使藩國親附朝廷。
"協睦"承載儒家"和為貴"思想,如《禮記·禮運》"講信修睦",體現中華文化對和諧社會的追求。其深層邏輯是:
協作(協)→ 情感聯結(睦)→ 整體和諧
這一理念至今影響中國社會治理,如"民族團結""和諧社區"等政策導向。
“協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é mù,其核心含義是和諧相處、友好融洽。以下是詳細解析:
“協睦”由“協”與“睦”兩字組成: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北齊書》等文獻。
報録人逋隱倉颉操縱持人長短充然初本躇蹰撮序戴幹答款擔石淡悠悠道韻地籁動畫片放馬華陽翡帷風鰻忿懥否否腹非敷告腹痛梗紛肐胝兒管夫人歸着黑漆寥光火車站教讀戒鼓精絕句指亢禮靈匮籠撚論思緑碧偻身貌離神合赧顔起撥輕煤去程善防神籌笙籥四遐縮聚提鼓頽幽拖車亡徵五谷無逸效象瞎賬翕肩心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