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鞿鞚。比喻受羁絆。 明 劉基 《感春》詩:“人生多憂患,死去百患消;但恨不便得,無由脫鞿鑣。”
鞿镳(jī biāo)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比喻人或事物受到約束、無法自由發展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本指駕馭馬匹的器具(如馬嚼子、缰繩等),後引申為“受羁絆”的象征。例如明代劉基《感春》詩中“無由脫鞿镳”,即表達對擺脫現實束縛的渴望。
單字解析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人在生活、職場或精神層面受到限制,例如:“他的才華因體制鞿镳而難以施展。”近義詞包括“羁絆”“桎梏”等。
文化意蘊
古代馬具的精細化設計反映了對“控制”的深刻理解,因此該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自由與約束關系的思考。
需注意,此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本。
《鞿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束縛、約束、阻止。指通過條例、法規、制度等手段限制或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
成語《鞿镳》的拆分部首是馬,分别是鞠和镳。鞠的筆畫數為13劃,镳的筆畫數為17劃。
《鞿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古代,為了防止馬匹奔騰不止,騎手會使用鞿镳來束縛馬匹,從而使馬匹聽從駕馭者的指令。繁體字為鞿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成語《鞿镳》的古時漢字寫法為「韭韣」。
他學習刻苦,将自己束縛在鞿镳之中,最終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鞿绾(束縛)、鞿索(束縛)、镳絡(束縛)、解镳(解放)。
限制、約束、束縛。
放任、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