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come extinct] 滅絕;消失
瀕于絕滅
(1).毀滅;消失。《墨子·明鬼下》:“鹹恐其腐蠹絶滅,後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巨馬水》:“ 孫暢之 述畫,有 督亢 地圖。言 燕 太子丹 使 荊軻 齎入 秦 。 秦 王殺 軻 ,圖亦絶滅。”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州縣賦稅》:“姦兇時有竊發,督郵追案,十日乃到,賊已遠逃,蹤迹絶滅。” 魯迅 《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必然底地隨此而起者,是資本主義之敵,就是絕滅資本主義的無産者。”
(2).斷絕。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欲以杜塞餘道,絶滅微學。”《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其五十二種衰少,不能自立,分散為附落,或絶滅無後,或引而遠去。”《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朕若負前盟,子孫絶滅。”
“絕滅”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動詞,由“絕”與“滅”兩個語素構成。從詞義分析,“絕”本義為“斷絲”,引申為“斷絕、完全消失”(《說文解字》),而“滅”指“熄滅、消亡”,二者結合後表示“徹底消失,不複存在”的核心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的釋義,“絕滅”特指生物種群因環境劇變、人為破壞等原因導緻的徹底消亡,例如“恐龍在白垩紀末期絕滅”。
該詞常見于生态學、古生物學領域,例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多次使用“絕滅”描述因栖息地喪失而永久消失的物種。與近義詞“滅絕”相比,“絕滅”更強調消亡過程的徹底性與不可逆性,常出現在學術文獻中,如《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報告中提及“若不采取保護措施,該物種将在十年内區域性絕滅”。
從語用角度看,“絕滅”的使用需符合語境嚴肅性,通常不適用于日常對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特别标注其為書面用語,建議公衆科普場景優先使用“滅絕”等通俗表達。
“絕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完全消失或滅絕”,多用于描述生物物種、文化現象或事物的徹底消亡。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物種絕滅案例(如恐龍、菊石等),可參考生物學文獻或權威詞典。
百辭莫辯碑珓兒鼈臑不在行常準鄽居襯資重規疊矩籌添海屋爨婦麤衣粝食東盟迵同鬥心岋岋仿像芬芬附根浮玉國重鶴唱鴻雲荒謬絶倫混俗和光簡聞角巾戢鱗委翼警戒水位救護站九湃鹭翿鹿園蒙師幎曆臬極捧日劈礰竊赀穹庭衢塞饒盈人語馬嘶騷殺盛推蛇紋時乖命蹇收監碎剮淩遲天男填陷土圍外路宛曼文蔭兀顔先典賢内助顯飾孝道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