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伏的意思、詭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伏的解釋

奸詐而隱藏不露。《南齊書·王晏傳》:“頻授蕃任,輒辭請不行,事似謙虛,情實詭伏。”《隋書·東夷傳·高麗》:“性多詭伏。” 元 虞集 《王誠之墓志銘》:“疑似之蹤,詭伏之姦,孰死孰生,一決以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詭伏”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奸詐而隱藏不露”,常用于描述人或行為表面看似正常,實則暗藏陰險意圖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詞由“詭”(欺詐、狡猾)與“伏”(隱藏、潛伏)組成,合指用虛僞掩飾真實意圖,暗中謀劃不良行為的狀态。多用于文獻中對心機深沉者的批判性描述。

二、古籍引證

  1. 《南齊書·王晏傳》:
    “頻授蕃任,辄辭請不行,事似謙虛,情實詭伏。”
    ——批評王晏表面上推辭官職以示謙遜,實則暗藏算計。

  2. 《隋書·東夷傳·高麗》:
    “性多詭伏。”
    ——描述高麗人性情狡詐且善于隱藏真實目的。

  3. 元·虞集《王誠之墓志銘》:
    “疑似之蹤,詭伏之姦,孰死孰生,一決以天。”
    ——指難以察覺的陰謀詭計,需依賴天意裁決。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代延伸

當代使用較少,但在分析曆史人物或古典文學時,仍可能遇到該詞。需注意其貶義色彩,多含道德批判意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南齊書》《隋書》等史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詭伏的意思

詭伏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意思是隱藏陷阱或謀略。它通常用于描述一種詭計或伏擊的狀态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詭伏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言字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10個筆畫。

來源

詭伏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八年》一書中。它在隨後的曆史上廣泛使用,成為人們描述詭計和陷阱的常用字詞。

繁體

在繁體字中,詭伏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詭伏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伏”在古漢字中常用類似于“卧”的形狀來表示。

例句

1. 他用了一種十分詭伏的手段來陷害他人。

2. 戰士們在夜晚設置了詭伏,成功地伏擊了敵人。

3. 這個計劃有點詭伏,我們需要小心行事。

組詞

1. 詭計:指用以迷惑他人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計策。

2. 伏擊:指潛伏等待時機,突然襲擊敵人。

3. 詭谲:指奇怪或不可捉摸的行為或表達方式。

近義詞

1. 詭計

2. 伎倆

3. 陰謀

反義詞

1. 明示:指明白地表示或表達。

2. 公開:指公衆知曉或可見的。

3. 坦誠:指真誠和坦率,并不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