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圓木做的枕頭,熟睡則欹動,容易覺醒。《禮記·少儀》“茵、席、枕、幾、熲” 漢 鄭玄 注:“熲,警枕也。” 孔穎達 疏:“雲穎警枕也者,以經枕外别言穎,穎是穎發之義,故為警枕。”《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五年》:“ 鏐 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警枕》:“ 錢武肅王 用警枕, 司馬溫公 亦用警枕。興王賢相,勤勞正相同也。”
“警枕”一詞包含兩層含義,需結合實物功能和文化象征來理解:
實物定義與用途
警枕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制的圓木枕頭,由一小段圓形木頭制成。當人熟睡時,頭部易因翻身從光滑的圓木上滑落,從而驚醒使用者。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物理設計強制縮短睡眠時間,主要用于警醒自身避免貪睡,常見于刻苦學習的士人或勤政者,例如北宋司馬光曾“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曆史淵源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中提到的“熲”(或“穎”)被漢代學者鄭玄注解為警枕。東漢蔡邕還撰寫過《警枕銘》,進一步說明其文化地位。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警枕”比喻因思慮過重或壓力大而難以安眠的狀态,例如形容工作焦慮或考試緊張。此外,它也象征自律與勤奮,與“高枕無憂”形成對比,強調居安思危的态度。
文化意義
警枕體現了古人珍惜時間、克己修身的價值觀,尤其在文人群體中被推崇為勤學典範。其設計原理與功能,至今仍被用作激勵自律的典故。
警枕既是古代實用器物,也是文化符號,兼具警示貪睡和引申思慮的雙重内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我約束與勤勉精神的重視。
警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警和枕。
警字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句,總共有11畫。它的本義是戒備、提醒。在古代,警常常用來提醒人們保持警惕。
枕字的拆分部首是木,總共有8畫。枕的本義是頭腦所依靠的東西。枕在古代作為頭腦的休息之物,人們用枕頭來支撐頭部睡覺。
警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場。官員們往往忍受各種壓力和繁重的工作,以至于晚上很難入睡。于是,他們開始用一些特制的枕頭,上面刻有勸誡和提醒的字句,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保持警惕。
警枕的繁體字是警枕,沒有太大的變化。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警可以寫作敬,在枕的部分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以下是關于警枕的兩個例句:
1. 他每晚在使用警枕以提醒自己要隨時保持警戒。
2. 這個官員每天都佩戴着他的警枕,以提醒自己不能放松。
警枕的組詞形式包括:警覺、警戒、警告。
與警枕意義相近的詞彙有:戒備、醒覺、警惕。
與警枕意義相反的詞彙有:放松、疏忽、不在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