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枕的意思、警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枕的解釋

用圓木做的枕頭,熟睡則欹動,容易覺醒。《禮記·少儀》“茵、席、枕、幾、熲” 漢 鄭玄 注:“熲,警枕也。” 孔穎達 疏:“雲穎警枕也者,以經枕外别言穎,穎是穎發之義,故為警枕。”《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五年》:“ 鏐 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警枕》:“ 錢武肅王 用警枕, 司馬溫公 亦用警枕。興王賢相,勤勞正相同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詞,指一種刻意設計成易醒的硬枕,常以圓木或瓷器制成,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枕具的不適感警醒使用者珍惜光陰、勤勉奮進。

一、基本釋義與形制特征

警枕指代一種傳統卧具,通常以硬質材料(如木頭、玉石、陶瓷)制成圓柱形或帶有弧度的形狀。其設計特點是枕面圓滑易滾動,當人入睡後頭部稍有移動,枕頭便會傾斜或滾動,使人無法深睡而驚醒。這種特性被賦予“自我警示”的功能,提醒使用者不可貪圖安逸。

二、曆史典故與核心内涵

該詞的文化意義源于曆史典故。最著名的記載見于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事迹:

司馬光為編纂《資治通鑒》常夜以繼日工作,唯恐懈怠,遂以圓木為枕。熟睡時頭稍動則枕滾落,人即驚醒,起身繼續著述。

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勤勉的象征,“警枕”由此引申為“自我鞭策的工具”,承載着“警醒勿惰、惜時進取” 的儒家修身理念。

三、文學意象與衍生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警枕”常被賦予以下象征意義:

  1. 勤學象征:如陸遊“枕藉《離騷》警昏惰”,以警枕喻治學态度
  2. 自律精神:代表對懈怠的警惕,如“常置警枕以自策”
  3. 時間隱喻:暗喻光陰易逝,不可虛度(《禮記·内則》有“雞初鳴則起”的訓誡)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警枕"詞條釋義
  2. 司馬光《資治通鑒》編纂轶事(見《範祖禹集·司馬溫公布衾銘記》)
  3. 漢典網(zdic.net)對“警枕”的考釋
  4. 《中國傳統文化器物辭典》(中華書局)卧具類目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警枕”一詞包含兩層含義,需結合實物功能和文化象征來理解:

  1. 實物定義與用途
    警枕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制的圓木枕頭,由一小段圓形木頭制成。當人熟睡時,頭部易因翻身從光滑的圓木上滑落,從而驚醒使用者。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物理設計強制縮短睡眠時間,主要用于警醒自身避免貪睡,常見于刻苦學習的士人或勤政者,例如北宋司馬光曾“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2. 曆史淵源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中提到的“熲”(或“穎”)被漢代學者鄭玄注解為警枕。東漢蔡邕還撰寫過《警枕銘》,進一步說明其文化地位。

  3.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警枕”比喻因思慮過重或壓力大而難以安眠的狀态,例如形容工作焦慮或考試緊張。此外,它也象征自律與勤奮,與“高枕無憂”形成對比,強調居安思危的态度。

  4. 文化意義
    警枕體現了古人珍惜時間、克己修身的價值觀,尤其在文人群體中被推崇為勤學典範。其設計原理與功能,至今仍被用作激勵自律的典故。

警枕既是古代實用器物,也是文化符號,兼具警示貪睡和引申思慮的雙重内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我約束與勤勉精神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擺搭白玉京本兵褊衫浡沸瓟瓜蠶織草屋常序倒反帳颠酒丁男方志沸瀉肥遺紛淆婦姑勃溪膏锏根固毀誣賈盭谫材剪牦簂家冤羯膻金墟福地機息軍使空敞昆竹梁端兩丱利上生利毛孩鳴鞞摹印撓酒鳥踴儜弱陗颿氣恨清慎勤窮餒膳葷省閤師模受阻雙歌書觀庶品肆器闼爾胎膜桃花鹽跳還汀線彤彤脫售五四運動銜蟬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