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掊剋 ”。亦作“ 掊刻 ”。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诗·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毛 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 朱熹 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汉书·叙传下》:“曾是强圉,掊克为雄,报虐以威,殃亦凶终。” 晋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序》:“愡恫官府之閒,以窥掊尅之益,内以夸妻妾,外以钓名位。” 唐 白居易 《论刑法之弊》:“掊刻之心,无文之弊,不生於刀笔之下矣。”《新唐书·韩滉传》:“ 德宗 立,恶 滉 掊刻,徙太常卿。” 宋 王安石 《兼并》诗:“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元典章·兵部一·军官》:“似此掊尅非止一端,渐将军户侵损。”《明史·彭时传》:“光禄寺採办,各城门抽分,掊剋不堪。” 章炳麟 《訄书·消极》:“近岁掊克之尽,赂鬻之彰,誃馆之侈,蚩贱所发愤也。”
“掊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诗经》等早期文献,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掊克”指聚敛、搜刮,多用于描述统治者或权贵通过强制手段剥削民财的行为。其中:
语境延伸
在《诗经·大雅·荡》中,“曾是彊御,曾是掊克”一句,讽刺暴君周厉王任用强横官吏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此处“掊克”暗含贪婪无度、滥用权力的贬义。
文献例证
《诗经》中“掊克”仅出现一次,但意义明确。后世如《孟子》《左传》等典籍也沿用此词,多指官吏苛税暴敛的行为,如“掊克在位,则天下贪”(《孟子·告子下》)。
语法特点
作为动词时,常以“掊克+对象”结构出现(如“掊克民财”);作名词时,可指代施行暴敛之人(如“掊克之臣”)。
“掊克”在先秦文献中常见,但随汉语发展逐渐被“聚敛”“盘剥”等同义词替代。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引用古籍的语境。
总结来看,“掊克”是古代对剥削行为的批判性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掊克(pōu kè)这个词并没有具体的意思,它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加在一起并没有整体代表一个特定的含义。掊克更多地是用于作为词语的一部分来使用,用来增强词语的意境和表达力。
掊字的部首是手,它由手旁和扌组成,属于手部的一类汉字。掊字的笔画数为5画,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汉字。
克字的部首是儿,是一个四横的汉字部首。克字的笔画数为7画,稍微复杂一些。
掊克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所以在古代的演变中并没有特定的来源和繁体字形。根据现代汉字的使用和书写规范,掊克仍然是以简化字的形式呈现。
由于掊克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意义,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真实的例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组词和接近意义来给出一些使用掊克的例句。
1. 掊克着歌声,整个山谷都颤动了。
2. 在那一刻,他的灵魂掊克着崇高的理想。
3. 清晨,太阳掊克着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
由于掊克并没有具体的意义,所以有关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信息也是很难给出的。根据词语的实际需要,可以根据语境来灵活使用掊克。
挨头子按本熬清守淡罢敝暴斧綳藉承头赤统崇乱创痍当方大头针反裘负刍发恲覆考贡部狗盗灌夫駡坐故岁谾礲虹桥板昏头晕脑降播荐蒋谫然贱丈夫竭蹶记恨狷迫举一反三劣性领导刘参军满饮麻雀南面闹魔佞惑墙垛前襟潜龙伏虎旗杖佉经桑田沧海僧庵使星抒发书符套服天鬻条定拓荒围簇危旆卫星通信闻风丧胆相恶筅箒小参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