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掊克的意思、掊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掊克的解释

亦作“ 掊剋 ”。亦作“ 掊刻 ”。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诗·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毛 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 朱熹 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汉书·叙传下》:“曾是强圉,掊克为雄,报虐以威,殃亦凶终。” 晋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序》:“愡恫官府之閒,以窥掊尅之益,内以夸妻妾,外以钓名位。” 唐 白居易 《论刑法之弊》:“掊刻之心,无文之弊,不生於刀笔之下矣。”《新唐书·韩滉传》:“ 德宗 立,恶 滉 掊刻,徙太常卿。” 宋 王安石 《兼并》诗:“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元典章·兵部一·军官》:“似此掊尅非止一端,渐将军户侵损。”《明史·彭时传》:“光禄寺採办,各城门抽分,掊剋不堪。” 章炳麟 《訄书·消极》:“近岁掊克之尽,赂鬻之彰,誃馆之侈,蚩贱所发愤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掊克(póu k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双音节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聚敛民财”或“以苛税重赋盘剥百姓”。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诗经·大雅·荡》载:“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描述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行为。

从词源学分析,“掊”本义为用手扒土,引申为搜刮、敛取;“克”古通“刻”,意为苛刻、严酷,二字组合后强化了“以严厉手段榨取”的贬义色彩。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掊克可作动词(指聚敛行为)或名词(指施行暴敛的官吏),如《孟子·告子下》中“掊克在位,则有让”即批判贪官当道的现象。

在语义演变中,该词逐渐扩展至形容一切过度压榨的行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强调,“掊”从手,强调动作的强制性,而“克”含“胜”之意,暗喻权力者对民众的压制性掠夺。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批判性语境,如研究古代赋税制度时引用《宋史·食货志》所述“掊克之政,民不堪命”佐证苛政危害。

权威文献参考:

  1. 《诗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
  3.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宋史》中华书局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掊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诗经》等早期文献,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1. 基本含义
    “掊克”指聚敛、搜刮,多用于描述统治者或权贵通过强制手段剥削民财的行为。其中:

    • “掊”:本义为以手击破,引申为聚敛、强行索取。
    • “克”:此处表示“能够”或“完成”,强调行为的强制性。
  2. 语境延伸
    在《诗经·大雅·荡》中,“曾是彊御,曾是掊克”一句,讽刺暴君周厉王任用强横官吏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此处“掊克”暗含贪婪无度、滥用权力的贬义。


出处与用法


历史演变

“掊克”在先秦文献中常见,但随汉语发展逐渐被“聚敛”“盘剥”等同义词替代。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引用古籍的语境。

总结来看,“掊克”是古代对剥削行为的批判性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饱满辨色笔帽[儿]长袖禅众查实垂缯辞曹催趱打包僧得了东渐斗腕烦富梵文封港愤切干草咯巴公意固件虹栋红海鸿庆弘恕阍略虎膺鉴昧节日翁解腕刀九锁口头辽蓟蛎槎淩逼丽瞩陋远鸾山马爵貌像面如冠玉靡拉牡丹头幕燕黏胶纤维盆缻蓬池篷帐平狱辟任强名敲朴全活阮步傻瓜题鴂宛款五斗米师晓风残月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