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土制成的龍。古代用以乞雨。《淮南子·說山訓》:“聖人用物,若用朱絲約芻狗;若為土龍以求雨。” 漢 王充 《論衡·亂龍》:“ 董仲舒 申《春秋》之雩,設土龍以招雨,其意以雲龍相緻。”《後漢書·禮儀志中》:“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皁,興土龍,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易·文言·傳》稱‘雲從龍’,故 董仲舒 祈雨法召以土龍,此世俗之説所本也。”
(2).蚯蚓的别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蚯蚓》:“術家言蚓可興雲,又知陰晴,故有土龍、龍子之名。”
(3).鼉的别稱。見 陸佃 《埤雅·釋魚》引 宋 李石 《續博物志》。
“土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用泥土制作的龍形器物,用于祈求降雨的儀式。這一用法源于漢代典籍記載,如《淮南子》提到“作土龍以求雨”,《後漢書》中也有“興土龍”的禮儀記載。古代認為龍能興雲布雨,因此通過土龍象征來感應天地。
揚子鳄(鼍)
因其外形似傳說中的龍,俗稱“土龍”或“豬婆龍”,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遊。體型較小,是現存最古老的鳄類之一。
波露豆齒蛇鳗
中國沿海民間對這類鳗魚的别稱,傳說與古代宮廷滋補品有關,如隋炀帝曾将其作為食補聖品。
蚯蚓
因古人認為蚯蚓能預知陰晴,且與土地相關,故稱“土龍”,見于《本草綱目》等文獻。
在成語中,“土龍”可比喻平凡無權威的人,含貶義。例如形容某人缺乏能力或見識,如“土龍刍狗”(喻名不副實)。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典籍、生物學及民俗文化,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多文獻細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土龍,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含“土”和“龍”兩個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字屬于“土”部,由3畫組成,部首為“土”,讀音為“tǔ”。
“龍”字屬于“龍”部(繁體字),由16畫組成,部首為“龍”,讀音為“lóng”。
來源:
“土龍”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缺乏能力或天賦,不懂行,不起作用,沒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
繁體:
“土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稱為“土竜”。
例句:
他的計劃完全是土龍,根本不可行。
組詞:
土包子、土鼈、土鳏、土財主、土包、土劣落、土肥原、土匪。
近義詞:
庸碌、拖後腿、無能、無用、毫無價值。
反義詞:
高手、能人、有才能、有實力、有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