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物”。粗陋的物品。《水浒傳》第四三回:“打拴了三五箇包箱,捎在車兒上。家中麄物都棄了。”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秦莊襄王鬼乞食》:“ 英 曰:‘往遭 赤眉 發掘,何得更有物在?’鬼曰:‘賊将麤物去,好者深,賊取不得,今見在。’”
“麤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ū wù(注音:ㄘㄨ ㄨˋ),其含義為粗陋的物品。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相關補充信息:
《水浒傳》第四十三回:
“打拴了三五箇包箱,捎在車兒上。家中麤物都棄了。”
此處的“麤物”指家中粗劣不值錢的物件,側面反映人物輕裝遠行的場景。
清代俞樾《茶香室續鈔》:
記載“賊将麤物去,好者深,賊取不得”,意為盜賊隻拿走表面粗糙之物,貴重物品因藏得深未被發現。
“麤物”強調物品的簡陋屬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或中性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浒傳》或清代筆記小說等原始文獻。
麤物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粗糙、粗野的事物或人。它可以用來形容外表粗糙、素質低下的對象。
麤物的部首是麥字旁,總共有10個筆畫。
麤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繁體字為麤物。
在古代,麤物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在漢字演變過程中保留了其原始形态。
1. 他的舉止粗糙,真是個麤物。
2. 這塊石頭很麤物,摸上去很不舒服。
- 麤氣:指粗糙的态度或舉止。
- 麤糧:指粗制或糙米。
- 粗糙
- 粗魯
- 粗野
- 細膩
- 文雅
- 穩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