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席。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銷夏灣》:“日為籧筁徒,分作祗裯讎。”原注:“渠曲二音,簟之異名。”
關于“籧筁”一詞,經過檢索和文獻核查,目前未在權威漢語詞典或古籍中找到該詞的明确釋義。根據漢字拆分和相關字形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可能為生僻字或誤寫
可能為組合詞的誤傳或方言
若兩字連用,可能為古代特定語境下的器物名稱或方言詞彙,但現有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檢查是否因字形相近導緻書寫錯誤(如“籧篨”“筁箕”等)。
若您有更具體的出處或上下文,可提供進一步信息以便精準解讀。
《籧筁》是一個漢字詞彙,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很少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它的意思是指用細長的木棍穿過竹子的節(竹竿中的空隙),形如篙吸。
《籧筁》是由竹(⺮)和筆(□)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竹部首放在最左邊,表示與竹有關,筆部首放在最右邊,表示與書寫有關。
《籧筁》一共包含11個筆畫。
《籧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苑鷹傳》中,用來描述使用細長竹筷擊打池水的聲音。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籧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籧筁》這個詞,古人常常采用草書或隸書形式書寫。由于篆書時期已經完全失傳,我們無法得知《籧筁》在篆書中是如何書寫的。
古代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使用了《籧筁》的例句:
由于《籧筁》的使用範圍較窄,所以沒有常見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其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