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解釋

[with the skin gone,what can the hair adhere to — a thing cannot exist without its basis] 皮都沒有了,毛還長在哪兒?比喻失去了基礎,事物就無法存在

詳細解釋

見“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網絡擴展解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釋義

字面含義:如果皮都不存在了,毛還能依附在哪裡呢(“焉”意為“哪裡”,“附”指依附)?
比喻義:事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便無法繼續存在。常用于強調根本性條件的重要性,如基礎不存則依附物必然消亡()。


二、出處與典故

  1. 來源: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原文為“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2. 曆史背景:春秋時期,晉國因拒絕援助受災的秦國,大臣慶鄭以“皮與毛”作喻,勸谏晉惠公重視兩國關系的基礎,但未被采納()。

三、用法與引申


四、近義詞與示例


五、權威補充

如需更完整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句成語,意為沒有皮膚作為基礎,毛發又怎麼能附着上去呢?形容事物缺乏根本的基礎或條件,沒有根本,就不可能有其他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拆分部首依次為:⺲(皮字部首)+止(之字部首)+毛(毛字部首)。

拆分之後的筆畫是:5(⺲)+4(止)+4(毛)。

來源

這句成語出自中國古代《淮南子·泰族訓》:“夫前聞鬣者,火之所為出也;蟲噬酒,酒之所漿也;大風下土,土之所為根也;水潛齑粉,皆水之所帶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強調了事物的表象或屬性的存在必須有其根本或前提。

繁體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繁體字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在形狀上與現代字略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句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之”字在古代寫作“止”。所以句子中的“之”字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為“止”,即“皮止不存,毛将焉附”。

例句

他沒有基礎知識,想要研究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因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組詞

組詞方面,可以有:
- 皮囊:指人的皮膚,比喻外表
- 毛骨:指全身上下的汗毛和骨頭,比喻整個人身體
- 焉:表示剛才、那個地方、那件事等
- 附着:指粘附、附屬于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 有皮有毛
- 有根有基
反義詞:
- 有皮無毛
- 無根無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