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兇猛。《晉書·虞潭傳》:“起大義,而剛鷙之鳥來集,破賊必矣。”《新唐書·永王璘傳》:“其子 襄城王 偒 ,剛鷙乏謀,亦樂亂,勸 璘 取 金陵 。”
“剛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剛強兇猛,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性格、行為特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拆解
文獻例證
據《晉書·虞潭傳》記載:“剛鷙之鳥來集,破賊必矣。”此處以“剛鸷之鳥”象征勇猛的力量,預示勝利。而《新唐書·永王璘傳》中“剛鷙乏謀”則形容人物性格剛硬但缺乏謀略,略帶貶義。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曆史人物、動物或抽象事物(如軍隊、氣勢等)的強悍特性,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
注意: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更多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驗證。
剛鸷(gāng zhì)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某人的氣概堅強和膽識過人。它既表示一個人強悍勇猛的性格,又形容個人的氣勢威武。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英勇無畏、冷酷無情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剛鸷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刂”和“鳥”,刂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代表刀劍之意,鳥是一個漢字中獨特的部首,代表鳥類。
剛鸷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剛是5畫,鸷是6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剛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書經》中的一篇文章。其中,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一位勇猛無畏的将軍。
剛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剛鸷這個詞的部分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剛的字形在古代有時候會寫作“剛”,而鸷有時候會寫作“鷙”。
例句:1. 他的剛鸷之氣讓所有人都敬畏不已。
2. 那個勇士獨具剛鸷的英雄氣概。
組詞:剛勇、剛猛、剛毅、剛正、剛健、鸷勇、鸷狠、鸷悍。
近義詞:剛烈、威猛、勇敢、凜然、英武。
反義詞:怯懦、膽小、軟弱、畏縮、奸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