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 乃悉引兵渡 河 ,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後遂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幹到底。 明 史可法 《請出師讨賊疏》:“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亦作“ 破釜沉舟 ”。 王逋 《蚓庵瑣語》引 清 攝政王谕:“我今居此,為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按部就班地幹,做到老也是窮死。隻有大膽地破釜沉舟地跟他們拚,還許有翻身的那一天!”亦省作“ 破釜 ”。 明 張煌言 《北回示将吏》詩:“同仇計左矣,遺老思深哉!破釜烝徒義,持籌參佐才。” 清 吳偉業 《下相懷古》詩:“太息取 祖龍 ,大言竟非妄。破釜救 邯鄲 ,功居入 關 上。”
“破釜沈舟”是“破釜沉舟”的異體寫法,兩者實為同一成語,其中“沈”與“沉”為通假字,含義一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比喻做事不留退路,以必死的決心全力以赴,表達義無反顧的決絕态度。
二、典故出處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率軍與秦軍決戰于巨鹿時,下令士兵“皆沉船,破釜甑(zèng,炊具),燒廬舍,持三日糧”,通過摧毀炊具、鑿沉渡船、燒毀營舍的方式,斷絕退路,激發士卒“必死”的決心,最終大敗秦軍。
三、字詞解析
四、使用場景與近反義詞
五、語言演變
“沈”在古漢語中通“沉”,現代漢語多寫作“破釜沉舟”,但“破釜沈舟”仍見于部分文獻,二者含義無差别。
破釜沈舟(pò fǔ chén zhōu)源于中國古代的典故,意思是做事情時要下定決心,毫不猶豫,不回頭。這個詞形象地比喻在關鍵時刻要做出徹底的改變,斷絕後路。
破(石部,4畫):由石字旁和白字組成。
釜(金部,8畫):金字旁下面再加上父字旁。
沈(水部,9畫):由水字旁和冘字組成。
舟(舟部,6畫):由舟是字的變體組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描述了楚漢相争時,劉邦燒掉了釜底抛船,表示不回頭,以此鞭策士兵必須拼死一戰。成語繁體為「破釜沉舟」。
在古代,破釜沈舟的破字部首為「石頭」,而不是現代的「白」。釜字部首為爐字旁,沈字的「冘」部字旁更加複雜。
1. 面臨困境時,我們必須破釜沈舟,全力以赴。
2. 他下定決心離開過去的生活,破釜沈舟地開始了新的篇章。
毅破釜沈舟、一往無前、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立志高遠
背水一戰、千錘百煉、不畏艱難
畏首畏尾、優柔寡斷、半途而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