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為了預測節氣,将葦膜燒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的灰就會自行飛出。 宋 邵雍 《依韻和張元伯職方歲除》:“殘臘方迴律,新春又起灰。”參見“ 葭灰 ”。
(2).生灰。 蹇先艾 《在貴州道上》:“弟兄,你不曉得,我身上這兩天幹得起灰嗎?”
起灰是漢語中一個多義性較強的詞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和《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礎釋義 指物體表面開始積聚灰塵的自然現象,如「書架久未擦拭已起灰」。此釋義源于古代文獻中「起」表示動作發生,「灰」指塵埃的物理狀态,常見于生活場景描述。
二、專業領域延伸
化學專業釋義:特指燃燒反應中碳酸鹽分解生成氧化物的過程,如石灰石煅燒生成氧化鈣的化學反應式: $$ text{CaCO}_3 xrightarrow{Delta} text{CaO} + text{CO}_2uparrow $$ 該定義參考《化學術語詞典》(科學出版社,2020)中的熱分解反應條目。
建築術語:指水泥或石膏制品因受潮引發的粉化現象,屬于材料劣化表征,中國建築材料标準GB/T 176-2017對此有明确檢測标準。
三、方言特殊用法 在吳語區(如上海、蘇州等地)的口語中,「起灰」可引申為事情發展遭遇阻礙或停滞,如「工程批文遲遲未下,整個項目都起灰了」。該用法收錄于《吳方言詞典》(複旦大學出版社,2018)日常生活俗語章節。
“起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人将蘆葦内膜(葭莩)燒成灰,置于律管中,當特定節氣到來時,對應律管内的灰會自行飛出,用于觀測氣候變化。這一現象被稱為“葭灰”或“律管飛灰”。例如宋代邵雍的詩句“新春又起灰”便與此習俗相關。
提示:若需了解“律管飛灰”的具體科學原理或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4、6的原始出處。
奧賽羅罷困棒棒糖悖論邊粟筆墨蟲珠雠視大膽單孑道德觀念甸師獨樂寺根茇狗監很人畫面鬟結花消回顧毀罵蕙棠交易所積倉肌栗技倆九征空過狂獐揆度泐滅樂營梁州料校離詞理家陵司六铢紗落末蜜筩木寓乾點清堅人牙兒散花三面手稍物瘦嶙嶙壽冢水木清華蜀犬私曆宿殃脫口秀外設無所錯手足污濊鄉射小業種黠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