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蓑的意思、披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蓑的解释

(1).着蓑衣。 五代 崔道融 《田上》诗:“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宋 范成大 《有怀石湖旧隐》诗:“冷云著地塘蒲晚,谁为披蓑暖钓磯。”

(2).蓑衣。 王统照 《号声·司令》:“ 于五 躺在草作的披蓑上没做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将蓑衣穿戴在身上的动作或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演变及文化内涵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含义

    "披"意为覆盖或穿戴于肩背,"蓑"指用草、棕或麻编织的防雨外衣。合称"披蓑"即穿戴蓑衣的行为,是传统农耕社会应对雨天的常见场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蓑"的释义为"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披"有"覆盖或搭在肩背上"之意。

  2. 动作与状态的双重性

    • 动态描述:强调穿戴动作(如"披蓑戴笠")。
    • 静态描述:指身着蓑衣的状态(如"农夫披蓑于田间")。

      来源:《汉语大词典》收录"披蓑"词条,释为"穿着蓑衣"。


二、语源与文化意象

  1. 历史溯源

    蓑衣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诗经·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之句,汉代《淮南子》亦载"蓑所以备雨",印证其作为原始雨具的悠久历史。

  2. 文学象征

    古典诗词中"披蓑"常与隐逸、劳作意象关联:

    •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塑造超然世外的渔者形象;
    •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传递田园生活的恬淡意境。

      来源:《中国文学意象研究》(王立,2003)指出蓑衣是"农耕文明的诗意符号"。


三、现代认知与延伸

  1. 实用功能弱化

    随着雨具工业化(如雨伞、雨衣普及),蓑衣逐渐退出日常生活,但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于部分农村地区。

  2. 文化符号意义

    "披蓑"成为传统文化载体,常见于民俗展示、艺术创作(如国画、戏曲),象征与自然共生的朴素智慧。

    来源:《中华民俗大典·服饰卷》记录蓑衣制作工艺及地域分布。


"披蓑"是汉语中兼具实用描述与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动作行为(穿戴蓑衣)、物质载体(传统雨具)及精神象征(归隐田园)三层维度。该词见证了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学艺术中升华为独特的文化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披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动词用法:指“穿着蓑衣”的动作,常见于古诗文中描述农人或渔夫在雨天劳作的场景。例如五代崔道融《田上》诗句“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生动描绘了农民冒雨耕作的形象。
  2. 名词用法:直接代指“蓑衣”本身,如现代作家王统照在作品《司令》中写道:“于五躺在草作的披蓑上没做声”。

二、字词分解

三、文学与文化意象
该词常被用于诗词中营造田园或孤寂意境,如宋代范成大诗句“谁为披蓑暖钓磯”,通过“披蓑”刻画隐士形象,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现代使用
如今“披蓑”更多作为文学化表达,或用于特定方言及历史语境描述,日常口语中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败华北平並驅鄙笑勃解长绝赐荫寸简大篆镫子地旷人稀盯视独具一格度曲饵线纺织工业飞鸿踏雪丰肌秀骨奋疾勾钉龟背锦翰长焊接龢同黄柳黄煞煞魂飞魄扬结厚接客解郁极则必反捃刀柯岩倥蒙口角拉帮结伙两不找棂槛马八儿目语额瞬南箕捧毂推轮蒲戏穷朔忍心害理日旰忘食山杨慴栗声尘识义疏陋四会颂文太无吐番托领纬度文科戊方谢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