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割的意思、方割的詳細解釋
方割的解釋
(1).普遍為害。《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孫星衍 疏:“是方割為溥害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家大人曰:‘方皆讀為旁,旁之言溥也,徧也。’” 晉 張協 《雜詩》之十:“洪潦浩方割,人懷昏墊情。”
(2).指普遍的禍害。 唐 獨孤及 《代書寄上李廣州》詩:“天子咨四嶽,佇公濟方割。”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 割的解釋 割 ē 切斷,截下,劃分出來:割讓。割地。割棄。割舍。割除。割斷。割裂。割據。交割。割雞焉用牛刀(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費大力氣)。 災害:天降割于我家。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方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
基本釋義
- 普遍為害:指某種災害(如洪水、戰亂等)廣泛蔓延并造成破壞。例如《尚書·堯典》中“湯湯洪水方割”,描述洪水泛濫成災的景象。
- 普遍的禍害:名詞性用法,強調災害的廣泛性。如唐代獨孤及詩中“佇公濟方割”,暗喻需解決的重大災患。
-
詞源與用法
- 該詞源自古代漢語,“方”通“旁”(普遍),“割”意為災害(如《經義述聞》中解釋)。
- 多用于描述自然災害或社會動蕩,如晉代張協《雜詩》以“洪潦浩方割”形容水患的嚴重性。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現今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文學研究中。如需深入理解,可結合《尚書》《經義述聞》等文獻中的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割(fāng gē)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給出詳細的解釋和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方(fāng):是一個由“亻”(從人旁)和“方”組成的漢字,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 割(gē):是一個由“刀”(切)和“後”組成的漢字,它的筆畫數為 nine畫。
來源:
- 方割一詞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的字書。在《爾雅》中,方割被解釋為“将方形的物體切割”的意思,引申為“剪切”或“切開”的意思。
繁體:
- 方割的繁體字是「方割」。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方割可能會有不同的古代寫法,但具體情況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确定。
例句:
- 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們通過方割來研究細胞的結構。
- 他使用剪刀将紙片方割成不同的形狀。
組詞:
- 方割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方割器、方割技術等。
近義詞:
- 切割、剪切、分割
反義詞:
- 連接、合并
以上是關于方割的詳細解釋與相關信息,希望能幫助到您。如果您對其他問題有興趣,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