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逗桡的意思、逗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逗桡的解釋

亦作“ 逗撓 ”。謂因怯陣而避敵。《史記·韓長孺列傳》:“於是下 恢 ( 王恢 )廷尉。廷尉當 恢 逗橈,當斬。” 司馬貞 索隱:“案: 邵 ( 應劭 )雲‘逗,曲行而避敵,音豆’。又音住,住謂留止也。橈,屈弱也,女孝反。一雲橈,顧望也。”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曹景宗》:“臣聞将軍死綏,咫步無卻;顧望避敵,逗橈有刑。” 唐 李商隱 《失題》詩:“逗撓官軍亂,優容敗将頻。”《舊五代史·僭僞傳·劉守光》:“ 汴 将 氏叔琮 逆戰, 燕 軍逗撓,退保 瓦橋 。”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逗撓失事機,倏忽不相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逗桡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字義與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1. 字義溯源

    該詞由“逗”和“桡”構成:“逗”本義為停留、延遲,《說文解字》釋為“止也”;“桡”則有彎曲、屈服之意,《廣雅》注“曲也”。二字組合後,引申為在行動中遲疑退縮,含消極避讓的貶義色彩。

  2. 權威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記載,“逗桡”指“在行進中故意停滞不前”,多用于描述軍事行動中的畏縮行為,如《漢書·韓安國傳》中“逗桡當斬”的典故,即指将領贻誤戰機應受軍法處置。

  3. 語用特征

    該詞屬書面語體,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與之近義的現代詞彙包括“逡巡”“躊躇”等,但“逗桡”更強調因主觀怯懦導緻的停滞,如《資治通鑒·漢紀》中“諸将逗桡無功”即突顯将領怯戰之責。

  4. 文化延伸

    在傳統兵學典籍中,“逗桡”被視為嚴重違紀行為,《武經總要·罰條》将其與“失期”“棄軍”并列為斬刑重罪,反映古代治軍理念中對執行力的嚴格要求。這一概念在《孫子兵法·九變篇》“廉潔,可辱也”的注解中亦有呼應,強調将領需克服性格弱點。

網絡擴展解釋

“逗桡”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的解讀,主要存在兩種解釋:

一、古代軍事術語(權威性較高)

根據《史記》及曆史文獻記載:

二、現代引申義(需謹慎考證)

某網絡詞典提出新解:


使用建議

  1. 學術場景:應采用《史記》中的軍事含義,如李商隱詩句“逗撓官軍亂”即用此典。
  2. 日常使用:若取現代引申義,需注意該解釋尚未被權威辭書廣泛收錄,可能存在争議。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史記》等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洞洞補增巢南撤差刺奸辭醴雌呿雄吟單絞憚劬調隊子跌蹉盯視地望動搖二謝放赦怪詫冠上履下歸視褐蓋喝阻洪福齊天黃鹄音魂不著體魂飛膽裂戶樞不朽燋黃景骛津津樂道近晚跻升拉把老鈍磊荦類祃練舁纚綍林下風氣俪語履善迷斷蟠旋千金裘球球绮宴祛累三柳砂壤攝龜糖舌蜜口天君苕溪通竅黈纩危氣吳濞鹹泉銷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