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kyo] 日本首都。在關東平原南端東京灣北岸,人口1192.7萬(1989)
(1).古都名。指 洛陽 。即今 河南省 洛陽 市。 東漢 都 洛陽 ,因在 西漢 故都 長安 之東,故稱“東京”。 隋炀帝 即位後,自 長安 遷都 洛陽 ,亦稱 洛陽 為“東京”。
(2).古都名。指 汴州 。即今 河南省 開封市 。 五代 後晉 建都 汴州 ,改 汴州 為 開封府 ,建號“東京”。 五代 後漢 、 後周 以迄 北宋 均仍之。
(3).代指 東漢 。《後漢書·皇後紀序》:“ 漢 仍其謬,知患莫改, 東京 皇統屢絶,權歸女主。”《晉書·儒林傳序》:“逮於 孝武 ,崇尚文儒,爰及 東京 ,斯風不墜。”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自是 漢 世史官所續,皆以史記為名。迄乎 東京 ,著書猶稱 漢 紀。” 章炳麟 《訄書·學變》:“ 東京 之衰,刑賞無章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東京漢語 快速查詢。
東京作為漢語詞彙具有多重曆史與地理内涵,現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核心含義:
一、地理專名指代 現代漢語中“東京”特指日本首都東京都,位于本州島關東平原南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該城市前身為江戶城,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後更名東京,現轄23個特别區及多摩地區。
二、曆史都城稱謂
中國曆代王朝都城别稱:
越南古代都城: 李朝(1010年)定都升龍城(今河内),《大越史記全書》載有“東京”别稱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語境中常代表東亞現代都市文明,《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引申義為“現代化大都市的典型代表”,如茅盾《櫻花》中“東京的銀座與上海南京路相似”的描寫。當代影視作品中多呈現傳統神社與摩天大樓并存的城市意象。
四、語言學演變 該詞彙構成屬漢語方位詞組合,“東”表方位,“京”為都城古稱,最早見于《詩經·大雅》“乃眷西顧,此維與宅”鄭玄箋“京師者,東京之謂也”。此構詞法與西京、南京等地名形成方位序列系統。
關于“東京”的詞義解釋,需結合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分兩個維度理解:
一、現代含義(日本首都)
基本定義
東京是日本事實上的首都(無法律明文規定),位于關東平原中部,面向東京灣,包含23個特别區及周邊多摩地區、島嶼等,總面積2155平方公裡,人口約2680萬(1995年數據)。
城市特征
作為全球特大城市,東京是日本最大工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含高架電車、地鐵等立體化交通)和航空中心,擁有東京大學等百餘所高校及明治神宮、東京塔等名勝。
曆史沿革
原名“江戶”,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後更名為“東京”,成為政治中心。其名稱源自日語漢字“東京”,羅馬音為“Tokyo”,與英文音譯無關。
二、古代含義(中國曆史上的“東京”)
洛陽(東漢)
東漢時期因都城位于長安以東,稱洛陽為“東京”,如《後漢書》記載的“東京名族”即指洛陽。
開封(北宋)
五代後晉至北宋時期,汴州(今河南開封)被定為“東京”,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如《東京夢華錄》描述的開封盛景。
其他朝代
隋朝亦曾稱洛陽為東京,中國曆史上共有8座城市在不同時期被冠以“東京”之名,多為陪都或臨時都城。
補充說明
需注意區分語境:現代“東京”專指日本首都,而古代“東京”需結合具體朝代判斷指代城市。如需更詳細數據(如最新人口統計),可參考東京都政府官網或權威年鑒。
畚挶褊忮車牀踟蛛傳花大寶黕黮滌宮獨荷草敦慤恩牛怨李房山翻閱沸動鳳迹根車鈎釽幻劇隳慢活絡尖峭幾率井然進退觸籬濟施酒友鞠躬堪能克忠枯蓼廓周卵硯賣零工夫密匝匝迷蹤拳曩葉怒色女娥偏鄉僻壤窮塞三次掃頭勢勝書殿順筊私計訟缿悚仄夙沙胎養谷剔豎體查投身圖簿文號卧果兒五尺之童線闆兒香殿仙人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