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圈套。《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鄧九公 是昨日合老爺搭就了的伏地扣子。”
“伏地扣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圈套或陷阱,通常指預先設計好的計策或機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原指用繩索制成的捕獸工具,放置于地面以捕捉野獸。這種工具通過活扣結構觸發,獵物一旦踩中即被束縛。
引申為暗中設計的計謀或陷阱,多用于形容人際交往或事件中預先設下的局。例如《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提到“鄧九公是昨日合老爺搭就了的伏地扣子”,即指兩人提前謀劃的計策。
該詞在《漢典》及傳統文學作品中均有明确釋義,主要指向“圈套”含義。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網絡資料(如)提到的“兒童玩具”屬于現代衍生或誤用,與原始語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兒女英雄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伏地扣子拆分為4個部首:亻(人)、土、扌(手)、并。它總共有13個筆畫。
伏地扣子的來源尚無确切的證據,但大多數人認為它起源于中國古代。它被廣泛運用于傳統漢族服飾中,可以使衣物更緊固。
伏地扣子的繁體字為「伏地鈕」。
在古時候,伏地扣子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字形可追溯至古代漢字,當時它包含有「衣」、「方」、「手」等組合,表達了固定衣物的含義。
1. 她穿着那件華麗的旗袍,系上了一顆亮麗的伏地扣子。
2. 他不小心把伏地扣子弄掉了,需要重新縫上。
組詞:扣子、鈕扣、紐扣。
近義詞:紐扣、鈕扣。
反義詞:解開、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