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竹制盛酒具。 郫 人截大竹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 唐 李商隐 《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 宋 杨万里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万迭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明 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鶺鴒原上草萧萧。”
(2).酒名。相传 晋 山涛 为 郫 令,用竹筒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俗称“郫筒酒”。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仇兆鳌 注:“《成都记》: 成都府 西五十里,因水标名曰 郫县 ,以竹筒盛美酒,号为郫筒。《华阳风俗録》: 郫县 有 郫筒池 ,池旁有大竹, 郫 人刳其节,倾春酿於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於竹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一本作“ 郫筒 ”。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所恨 蜀山 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或言 锦城 天下乐,郫筒美酒丙穴鱼。”
郫筒,汉语词汇,本义指古代四川郫县特制的竹制酒具,后演变为地方名酒的代称。该词由地名“郫”与器物名“筒”复合构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郫”字始见于《说文解字》,注为“蜀县名”,今属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属形声字,左部“卑”表音,右部“阝”表邑。“筒”在《广韵》中释为“竹筒”,指中空竹制容器。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晋代文献,《华阳国志》记载“郫县有筒池,郡人刳大竹倾酿,闭以藕丝,包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印证其作为酿酒器具的初始形态。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郫筒从器物名称发展为酒类代称。宋代诗人陆游《思蜀》诗云:“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可见当时已特指郫县所产竹筒酒。清代《四川通志》详载其制作工艺:“取鹅项竹筒,去青皮,盛熟酒,置香药于竹心”,反映其独特的酿造技艺。
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双重含义:《汉语大词典》释为“酒名,亦指盛酒具”,《辞源》注“四川郫县制的竹筒酒”。作为文化符号,郫筒酒在杜甫、苏轼等历代文人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巴蜀酒文化的典型意象。
“郫筒”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郫筒最初指古代四川郫县(今成都郫都区)特有的一种竹制酒器。据记载,当地人将大竹截成二尺以上的竹筒,保留底部竹节,并在外壁雕刻花纹,部分会涂朱漆或黑漆,用于盛装酒液。这种器具因工艺独特且具有地域特色,常被文人写入诗词。例如:
郫筒也指代一种传统酒品,相传由晋代郫县县令山涛创制。其酿造方法是将酒液装入竹筒密封,经过约二十天发酵后开封,香气可传至百步之外,故称“郫筒酒”。相关记载包括:
两种含义常交织出现,竹筒既是酿酒容器,也衍生为酒名。其文化意象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地域风物的象征。需注意,现代“郫筒”一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实际酒器与酒品已逐渐失传。
(参考来源:、4、5、8综合整理)
嗄哑笔録趻踔赤卉赤土虫豸初测粗书大部头二十四品泛散反位凤咮佛偈宫调勾戏龟肠规章制度豪鱼合与坏山桓山鸟火前袈裟金珥敬齐扃室鸡塞卷中人居震凉轩连尹例句陇廉陋宇鸣筝农活辟疆破调岒峨乾乾浄浄签贴祈请使曲里拐弯的三洞十八姨失畴试衔霜牙水达达水仙花竖子成名炭冰阗骈贴夫通关手无嗣嬉宕心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