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聘使的意思、聘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聘使的解釋

奉命聘問。亦指聘問之使。《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昔有一婦……會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北史·邢邵傳》:“于時與 梁 和,妙簡聘使, 邵 與 魏收 及從子 子明 被徵入朝。” 宋 葉適 《始論一》:“非惟不務讨伐二虜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冊以申百年之誓信。”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十四:“南北通好,嘗藉使命增國之光,必妙選行人,擇其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以充聘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聘使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古代官方派遣使者進行禮儀性訪問或外交活動的行為。該詞由"聘"(延請、委任)和"使"(派遣、使者)構成,最早見于漢代文獻,特指朝廷派遣使節執行特定使命的過程。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聘使主要指"受命出使的官員",其核心職能包括:代表君主進行國事訪問、執行外交文書傳遞、參與盟約締結等政治任務。在《後漢書·南匈奴傳》中記載:"漢遣聘使,單于遣子入侍",可見其具有雙向外交溝通性質。

古代聘使制度包含三個典型特征:

  1. 身份認證:需持節(符節)或文書作為憑證
  2. 等級規範:按《周禮》規定分大聘、小聘兩類規格
  3. 禮儀程式:包含"授書""宴飨""贈币"等固定環節

該詞在《資治通鑒》《舊唐書》等史籍中均有使用實例,如唐太宗時期"遣聘使十六人,分行四方"的記載,體現了中央政權通過制度性派遣維持統治秩序的曆史實踐。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古典文學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聘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古代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1. 現代用法:雇傭關系

    • 基本含義:指雇傭或聘請某人擔任職務,強調雇主對受聘者的信任。
    • 使用場景:多用于商業和職場環境,如企業招聘高管或專業顧問。
  2. 古代用法:外交使者

    • 核心定義:指奉命出使鄰國進行外交聘問的使者,常見于曆史文獻。
    • 文獻例證:
      • 《百喻經》記載“聘使鄰國”,描述跨國派遣;
      • 《北史》提到南北朝時期選拔“聘使”注重儀表和才學;
      • 宋代葉適《始論》用“聘使封冊”指代外交儀式。
  3. 詞義演變

    • 原指外交行為(動詞),後衍生指出使人員(名詞),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記載選拔标準。
    • 現代語義縮小,側重“聘請”動作,古義多存于曆史研究領域。

建議結合《百喻經》《北史》等原典,或現代詞典進一步探究古今語義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柏下人灞橋冰洲石不物纏挽陳美赤膽丹羽得霜鷹二之日分配幹媚供詞灌頂詭求鶴裝洪水橫流花池黃離話眼将信将疑監史簡珠嬌紅解訓井陉錦囊佳句金衣丹蹶動控壓勞形苦心練兵亮光兩忙稅領峤隆頹馬綱毛舉縷析明潤名言偏舟匹耦鉛母輕悍齊牛如不勝衣商蟲傷荷藕生滾神教石矴詩毫水涔涔疏棄輸粟孫武文殊院小雛枭呼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