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遠嫌棄。 晉 葛洪 《神仙傳·趙瞿》:“無狀多罪,嬰此惡疾,已見疏棄。”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豈但交友疏棄,必有家人誚讓。” 隋 盧思道 《為隋檄陳文》:“疏棄良士,狎近小人。” 明 方孝孺 《複鄭好義書》之二:“今不特不加以怒而引咎,不惟不忍疏棄而又歸德焉,此其越於衆人也遠矣。”
“疏棄”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用語,指因疏忽、輕視而放棄或廢棄某事物,具有被動忽視的語義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其内涵:
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疏棄”釋義為“因疏遠而抛棄”,強調因情感或行為上的疏離導緻放棄。例如:“他疏棄了年少時的理想,投身商海。”
詞源與結構分析
該詞由“疏”(本義為疏導,引申為疏遠、忽略)與“棄”(本義為抛棄)複合構成,屬并列式合成詞。《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醒世恒言》中“疏棄正業”的表述,體現對事物價值的主觀輕視。
使用語境特征
多用于描述對責任、技藝、傳統等抽象事物的态度,如“疏棄祖訓”“疏棄舊友”。相較于“廢棄”,“疏棄”更強調因長期忽視導緻的漸進性舍棄;與“荒廢”相比,則缺少“荒蕪”的具象含義,側重精神層面的冷落。
近義詞辨析
《新華同義詞詞典》将“疏棄”與“廢棄”“遺棄”列為近義詞組,但指出其獨特語義焦點:“廢棄”側重主動終止,“遺棄”含道德貶義,而“疏棄”更強調因疏忽産生的消極結果。
文學引用實例
魯迅在《書信集》中曾用“疏棄筆墨”形容文人喪失創作初心的狀态,此處“疏棄”生動傳達了因漠視而喪失文化根基的批判意味。
“疏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疏棄”指疏遠嫌棄,包含主動疏遠或被動忽視的雙重含義。該詞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或事物被冷落的狀态。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為隋檄陳文》通過“疏棄良士”指責統治者用人不當。現代使用範圍更廣,可涵蓋人際關系、個人事務等領域。
可通過滬江詞典和查字典查看更詳細的古文出處及近義詞解析。
百口同聲保守派變人貶職唱口吃累存據方位角負疚富面百城改革鋼硬幹澀觀音蓮國諱國立海夷道黑澤龁咬花胡洞惶怖浣紗津花屏華西降飲賤簡緊隣峻宇雕牆聚蚊成雷遽驿蠟鳳伶丁麟管驢駒媚面龐麊冷謀差皮夾起地欽天壇三宮六院三酉省事使女手疏鎖索韬韫挑嘴鐵字通明麻拖男帶女腕促蹄高未冠下忱下得去賢閤向後詳言小術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