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众人;常人。《晏子春秋·外篇下二》:“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彫丽之文,以求见异於世。品人鲜识,从而高之。” 汪继培 笺:“品人,犹言众人也。”
(2).品评人才。《宋书·恩倖传序》:“自 魏 至 晋 ,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品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众人;常人
指普通大众或一般人群。该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如《晏子春秋》中“今品人饰礼烦事”,以及《潜夫论》中“品人鲜识,从而高之”,均以“品人”代指普通人。
品评人才
指对人才进行评价或选拔。例如《宋书·恩倖传序》提到“州都郡正,以才品人”,强调通过才能来评定人才。
词源与用法
“品”本义为等级、类别,引申为评价;“人”则指个体或群体。组合后既可指代“众人”,也可表示“评鉴人才”的行为。
现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品人”一词使用较少,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品德高尚的人”,但此义项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特定语境下的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晏子春秋》《宋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
《品人》是由汉字组成的词语,意为“品评人物”或“评述人的品质和品行”。它是一个动词短语。
《品人》由两个部分组成:部首“口”和部首“人”。拆分后的笔画顺序为“口”(3画)和“人”(2画)。
《品人》是古代汉字的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尔雅》一书中,用于评价和描述人的品质。
在繁体字中,《品人》的写法为《品⿰辛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变化。据古代金文和篆刻等古代文字形式的研究,古时候汉字《品人》的写法为“品⿰辛⿰冖人”。这表示“口”部首中间有一个“辛”字,上方有一个“冖”字,下方为“人”。
1. 他善于品人,总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性格。
2. 古代文人常常以《品人》为题写文章,探讨人性和道德。
1. 品德:指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
2. 品味:指对事物有好坏判断的能力。
1. 鉴人:指审视、观察人的品质和表现。
2. 鉴别:指辨别、判别事物的真伪和优劣。
1. 容人:指包容、接纳他人。
2. 容忍:指忍受、纵容他人的过错或缺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