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脫的意思、平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脫的解釋

将金、銀紋飾用膠漆平粘于素胎上,空白處填漆,再加以細磨,使粘上的花紋與漆面平齊,叫“平脫”。現存 唐 代平脫器已極精美。 五代 以後,此法漸趨衰落。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忠志》:“ 安祿山 恩寵莫比,錫賫無數,其所賜品目有……金平脫犀頭匙筯,金銀平脫隔餛飩盤,平脫着足疊子。”《新唐書·肅宗紀》:“禁珠玉,寳鈿、平脫、金泥、刺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重要技法與裝飾形式,特指将金銀等貴金屬薄片或薄片制成的紋飾,通過特殊工藝平整地鑲嵌、粘貼或髹塗固定在漆器、木器等器物表面的一種裝飾技藝。其核心在于"平"與"脫"的結合,強調紋飾與器物表面最終呈現平滑一體的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工藝本質與核心特征:

    • "平":指最終完成的裝飾紋樣與器物基底(通常是漆胎或木胎)表面齊平,觸感光滑,沒有凸起或凹陷。這是該工藝最顯著的外觀特征,區别于浮雕、高浮雕等其他立體裝飾技法。
    • "脫":指制作過程中,需要将預先制作好的金銀薄片紋飾(稱為"平脫花片")通過髹漆、打磨等工序,"脫露"或"顯露"出來,最終使其牢固地、平整地附着在器物表面。這個過程涉及多次上漆(覆蓋花片)、打磨(磨去覆蓋花片的漆層,露出金銀紋飾)和推光(使表面光滑)。"脫"體現了工藝的關鍵步驟和最終效果的形成過程。
    • 簡而言之,"平脫"即是通過特定的鑲嵌和打磨技術,使金銀薄片紋飾與器物表面齊平,形成華麗而平整的裝飾效果。
  2. 曆史淵源與應用:

    • 平脫工藝在唐代(618-907年)達到鼎盛,是當時最高級、最奢華的漆器裝飾技法之一,尤其流行于宮廷和貴族階層。它常被用于裝飾精美的漆器(如盒、盤、鏡匣)、銅鏡背面、家具乃至樂器(如琴)等。
    • 其前身可追溯至更早的金銀箔貼花和鑲嵌技術,但在唐代發展得更為精細和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平脫"風格。唐代金銀平脫器物是研究唐代工藝美術、社會風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3. 現代理解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詞典和工藝美術術語中,"平脫"被明确定義為上述的傳統裝飾技法。
    • 有時也引申形容事物表面光滑平整、無凹凸的狀态,但這種用法相對較少,其核心含義仍指向特定的傳統工藝。

權威性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平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但主要指向一種古代傳統工藝技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作為傳統工藝技法的“平脫”

  1. 定義與工藝
    平脫是漆器制作中的一種裝飾技法,具體指将金、銀薄片剪刻成花紋,用膠漆平粘于器物素胎表面,再填漆覆蓋并打磨,使花紋與漆面齊平,形成華麗而平整的裝飾效果。這種技法又稱“金銀平脫”或“平文”。

  2. 曆史發展

    • 唐代鼎盛:唐代平脫器工藝極盡精美,常用于皇室和貴族器物,如《酉陽雜俎》記載的“金銀平脫隔馄饨盤”等。
    • 五代後衰落:因耗費金銀材料且工藝複雜,五代後逐漸式微,宋代甚至被官方禁止。
  3. 應用與特點
    平脫技法多用于漆器、銅鏡等器物,成品兼具金銀的華貴與漆面的溫潤。唐代文獻《新唐書》曾提到“禁珠玉、寶钿、平脫”,側面反映其奢靡程度。


二、作為形容詞的“平脫”

在少數語境中,“平脫”被引申為形容詞,形容言辭或表達方式平穩、溫和,不帶有激烈情緒或沖突。例如:“平脫的溝通方式更易達成共識。”
注意:此用法較為罕見,且主要出現在現代漢語的個别詞典解釋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相關延伸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背景或工藝細節,可參考古籍或專業漆器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紛變色之言避喧裁員長生天出留出律叢煩代田斷遏耳蔔貳話發見發揭番佛販酤反狀匪徒風高否去泰來宮縧規行害獸龁噬幻泡火葬劍腹饴脣戒品進尺鲸骞金镂句麗愧怒裣衽斂怨求媚力辨獵興淩遲流陰亂作一團鹿蜀盲聖眉高眼下釀亂彷徨青牋輕绮熱力森嚴壁壘攝勾生活力勝境省釋説項田塝鳀瀛退色圖障無本無精打彩舞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