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麗的意思、句麗的詳細解釋
句麗的解釋
見“ 句驪 ”。
詞語分解
- 句的解釋 句 ù 由詞組成的能表示出一個完整意思的話:句子。句法。 〔句讀( 量詞,用于語言:三句話不離本行(俷 )。恥 )〕古代稱文詞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句 ō 〔高句骊〕古國名,即“高麗”。 筆畫
- 麗的解釋 麗 (麗) ì 好看,漂亮:美麗。秀麗。明麗。絢麗。富麗。麗質(女子美好的品貌)。風和日麗。 附着:附麗。 麗 (麗) í 〔高麗〕朝鮮曆史上的王朝,舊時習慣上沿用指稱朝鮮。 古同“罹”,遭遇。
專業解析
"句麗"一詞在漢語中主要作為曆史專有名詞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政權——高句麗。以下是基于權威典籍和辭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句”
- 本義:古同“勾”,有彎曲、勾連之意。《說文解字》釋:“句,曲也。”在國名中可能引申為“山川曲折之地”或音譯用字。
- 來源:《說文解字·句部》:“句,曲也。從口丩聲。”
- “麗”
- 本義:成對、依附。《說文解字》:“麗,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後引申為華美、依附。
- 來源:《說文解字·麗部》:“麗,旅行也。從鹿麗聲。”
- 在國名中:可能取“依附山川”或音譯自古朝鮮語“Guryeo”(意為“中心之城”)。
二、專有名詞“句麗”的指代
“句麗”即“高句麗”的簡稱,是中國史書對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存在于東北亞的邊疆政權的稱謂。
- 政權性質:
- 扶餘族分支建立的奴隸制王國,後發展為封建制,疆域涵蓋今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
- 來源:《後漢書·東夷列傳》:“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裡……地方二千裡,戶三萬。”
- 曆史沿革:
- 建國于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滅于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存世705年。
- 來源:《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始祖東明聖王立國,號高句麗。”
- 文化特征:
- 融合漢文化、扶餘文化及土著文化,使用漢字,信奉薩滿教與佛教,創制獨特山城防禦體系(如丸都山城)。
- 來源:《魏書·高句麗傳》:“俗好祠鬼神、社稷、靈星……以十月祭天大會。”
三、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高句麗:古國名。亦省稱‘句麗’。始見于《漢書》,為扶餘别族所建。”
-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28頁。
- 《辭源》:
“句麗:即高句麗……漢玄菟郡轄地,後為唐所滅。”
四、常見誤辨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 範晔,《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華書局,2000年點校本。
- 金富轼,《三國史記》,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藏本。
- 魏收,《魏書·高句麗傳》,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句麗”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指中國古代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政權“高句麗”的簡稱或異寫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讀音與基本含義
- 讀音:通常讀作“jù lí”,但在特定曆史名稱中(如“高句麗”),“句”可讀為“gōu”。
- 含義:原為“句骊”的異寫,指代古代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權高句麗。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2.曆史背景
- 政權起源:高句麗約于公元前37年建立,公元3年遷都至國内城(今吉林省集安),成為東北亞強國。
- 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漢武帝時在東北設玄菟郡,高句麗屬其管轄;隋唐時期與中原政權多次爆發戰争(如隋炀帝三征高句麗),最終于公元668年被唐與新羅聯軍所滅。
3.地理範圍
- 核心區域:早期以渾江、蘇子河流域為中心,後擴張至朝鮮半島北部及遼東半島。
- 都城變遷:從桓仁遷至集安,再遷至平壤,反映其勢力範圍的變化。
4.與現代的關聯
- 名稱辨析: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與後世的高麗王朝(918年—1392年)無直接繼承關系,但名稱易混淆。
- 文化影響:高句麗遺址(如吉林集安的高句麗王城、王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成為研究東北亞曆史的重要依據。
5.文獻使用
- 古代文獻中,“句麗”多指代高句麗政權,如《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句骊,一名貊。”
- 現代學術讨論中,該詞常用于曆史、考古領域,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高句麗的曆史事件或考古發現,可查閱《後漢書》《三國史記》等典籍,或參考中國及朝鮮半島的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爆炭迸裂邊計抪徧車梁承保懲懼黜削打不倒道法自然倒箱會叨膺大蓬大願蹲銜垡子風和日暄豐上銳下風帏港洞幹裕共犯顧怪合剌剌候風皇慮阍閹活化石嬌俏濟南生積刑涓辰軍械廊腰樂哈哈淩塊六枳漉池麻溜命鋪民聽谟烈能有排闼直入萍實蒲鞭遣奠輕悠悠清罇容谄生墓稅務員,稅務官訟愬索鬥雞宿妝殷條戎通進祥景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