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射法五射之一。《周禮·地官·保氏》“三曰五射” 漢 鄭玄 注:“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 唐 賈公彥 疏:“參連者,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二》:“不知公子王孫,左把彈,右攝丸,定操持,審參連。”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儒》:“禮樂世變易,射禦於今麤粗,無參連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獨書數仍世益精博。”
(2).猶相連。 清 丁澎 《風霾行》:“宿舂未給縣官稅,更煩徵調徙 燉煌 。鉤考參連不知數,譴責稍遲督郵怒。”
“參連”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1. 古代射箭技法(核心含義)
指《周禮》中記載的“五射”之一,即連續發射箭矢的技藝。具體表現為:先射一箭,隨後快速連發三箭,形成連貫的射擊動作。這一解釋源自《周禮·地官·保氏》的鄭玄注與賈公彥疏,并被後世文獻如《新序》《國故論衡》引用。
2. 引申為“相連、結合”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參連”被解釋為事物或人際關系的緊密聯繫,例如團隊合作、情感紐帶等。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詞典,古籍中更常見的引申義是“相連”,如清代丁澎詩句中描述事物相互關聯的狀态。
總結
“參連”原為古代射術術語,後衍生出抽象含義。若涉及古文或曆史文獻,應優先考慮其射箭相關的本義;現代使用中則可能側重“連接”的比喻義,但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參連(cān l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參”和“連”。
“參”部分是由“又”和“厶”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連”部分是由“辶”和“車”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針對“參連”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的記載。它可能是根據植物名“參連菜”而來,該植物具有觸須能夠互相纏繞的特點。因此,“參連”可能代表了一種像植物觸須般相互連接的含義。
“參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參連”。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将“參連”寫作“參聯”。古代的漢字書法注重筆畫的形态和結構,因此字形可能有所差異。
1. 他們參連在一起,努力實現共同的目标。
2. 這個項目參連起幾個部門的合作。
參加、參與、參觀、連結、連續、連貫
連接、交織、交聯、聯結、關聯
斷裂、分離、破裂、脫離、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