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吉利的時日。《後漢書·董卓傳》:“宮室營寺焚滅無餘,是時唯有 高廟 、京兆府舍,遂便時幸焉。” 李賢 注:“便時謂時日吉便。”《後漢書·魯丕傳》:“ 趙王 商 嘗欲避疾,便時移住學官, 丕 止不聽。” 三國 魏 曹植 《聖皇篇》詩:“便時舍外殿,宮省寂無人。”
(2).謂選取吉利的時日。《漢書·外戚傳下·孝平王皇後》:“ 宮 、 豐 、 歆 授皇後璽紱,登車稱警蹕,便時 上林 延壽門 ,入 未央宮 前殿。”《資治通鑒·漢安帝延光三年》:“壬戌,車駕還京師,便時太學,夜,遣使者策收 震 太尉印綬。” 胡三省 注引 李賢 曰:“且於太學待吉時而後入也,故曰便時。”
(3).適當的時候,方便的時候。《後漢書·宋意傳》:“宜割情不忍,以義斷恩,發遣 康 焉 各歸蕃國,令 羨 等速就便時,以塞衆望。” 孫犁 《澹定集·燼馀書劄》:“附上書目二紙,請寫信給上海文藝出版社那位同志,請他便時到書店給我們找找,你看可以嗎?”
“便時”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吉利的時日
多用于古代文獻,指占卜或行事時選擇的吉利時間。例如《後漢書·董卓傳》記載:“便時幸焉”,李賢注“謂時日吉便”。此義項強調時間本身的祥瑞屬性。
選取吉利的時日
側重指主動選擇良辰吉日的行為。如《資治通鑒》提到“便時太學”,胡三省注“待吉時而後入”,說明通過擇日來趨吉避兇的傳統習俗。
適當或方便的時候
現代更常用,指時機合適或行事便利。例如《後漢書·宋意傳》中“速就便時”即建議趁方便時處理事務。這一含義貼近日常用語,如“便時聯繫”表示有空時再溝通。
使用注意:前兩種解釋多見于古籍,第三種適用于現代語境。低權威性來源中提到的“成語”屬性(如)需謹慎對待,建議以權威詞典釋義為主。
便時這個詞是指方便的時候。便時的拆分部首是亻和日,總共有8個筆畫。
标題二:便時的來源和繁體字形便時一詞源自于漢語,是由“便”和“時”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便時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标題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時候,便時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标題四:便時的例句我們需要在便時做出決定。
标題五:便時的相關詞彙組詞:方便、便捷、便利
近義詞:便當、便宜、適時
反義詞:不便、不時、不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