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關卡差役為“品郎”。 晉 潘嶽 《上客舍議》:“高第、賢察……品郎兩岸相檢,猶懼或失之。”按, 清 梁章鉅 《稱謂錄》雲:“高第三稱,皆今之關差也。”參閱《稱謂錄·關差》。
“品郎”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兩種主要解釋,但需結合權威性較高的資料進行辨析:
古代關卡差役的稱謂(主流解釋) 根據晉代潘嶽《上客舍議》記載,“品郎”指古代關卡檢查貨物的差役,負責兩岸貨物稽查。清代梁章鉅在《稱謂錄》中進一步說明,“品郎”與“高第”“賢察”等詞同屬關差職務的别稱。這一解釋得到較高權威性網頁(如滬江線上詞典)的支持,且引用古籍明确。
品行不端的貶義成語(存疑解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定義為形容詞性成語,形容人道德敗壞。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或權威文獻,且相關網頁權威性較低,可能與現代網絡誤傳或釋義混淆有關。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應采用第一種解釋(關卡差役)。若遇到第二種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判斷,或進一步考證來源。
品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品”和“郎”。
“品”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目為9;“郎”作為另一個部首,它的筆畫數目為9。
“品郎”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定,可能是由于“品”在古代的意思是品味、品質,而“郎”可能指的是年輕男子。所以整個詞語的意思可能是指品位高尚、儒雅的年輕男子。
“品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品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品郎”的寫法為“品郞”。
他是一個真正的品郎,無論穿着還是言談舉止都展現出高貴的氣質。
品味、品質、品行、郎君、郎中。
紳士、君子、雅士。
粗鄙、庸俗、低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