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燧的意思、木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燧的解釋

木制的鑽取火種的用具。《禮記·内則》:“右佩玦、捍、管、遰、大觿、大燧。” 鄭玄 注:“木燧,鑽火也。” 孔穎達 疏引 皇侃 曰:“晴則以金燧取火於日,陰則以木燧鑽火也。” 漢 班固 《白6*虎通·號》:“鑽木燧,取火教民。” 宋 黃庭堅 《對酒次前韻寄懷元翁》:“花光漸寒食,木燧催國火。”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木燧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木燧是古代重要的取火工具,指通過鑽木摩擦生熱而取得火種的器具。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義本義

“木燧”由“木”(木質材料)和“燧”(取火工具)複合而成,特指以硬木為鑽杆、軟木為基闆的摩擦取火裝置。《周禮·夏官·司爟》載:“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其中“木燧”為四季取火法之一,需選用特定木材(如春取榆柳,夏取棗杏)以應時節。其操作需雙手快速搓動鑽木,通過持續摩擦産生的熱量點燃易燃物(如艾絨),是先秦時期“陽燧”(銅制凹面鏡)之外的另一種主要取火方式。


二、功能演變與文化象征

  1. 實用功能

    木燧作為便攜取火工具,廣泛用于炊事、照明、祭祀等活動。《禮記·内則》記載“左佩紛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纩……木燧”,表明其為古人日常佩戴的必需品。其技術原理符合熱力學摩擦生熱機制,但因受天氣濕度影響較大,逐漸被火鐮、火石取代。

  2. 禮制與哲學内涵

    木燧在周代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論語·陽貨》載:“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反映古人通過按季更換取火木材(即“改火”)順應自然時序,蘊含“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漢代《淮南子·天文訓》更将木燧與五行學說關聯,稱“陽燧見日則燃為火,方諸見月則津為水”,賦予其陰陽調象征意義。


三、曆史地位與文獻佐證

木燧作為中華早期科技的代表,見證先民對自然能源的利用: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燧,塞上亭守烽火者”,引申為取火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卷三十《夏官·司爟》(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燔石》(廣東科技出版社校注本)
  4. 孫希旦《禮記集解·内則篇》(中華書局)
  5.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科學出版社中譯本)論古代取火技術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木燧”是古代用于鑽木取火的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木制的鑽取火種的用具,是古人通過摩擦木材生火的重要工具,尤其在陰天無法使用金屬燧(金燧)取火時使用。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禮記·内則》記載:“右佩玦、捍、管、遰、大觿、大燧。”鄭玄注:“木燧,鑽火也。”孔穎達疏補充:“晴以金燧取火于日,陰以木燧鑽火。”說明古人根據天氣選擇取火工具。
  2. 《白虎通·號》提到:“鑽木燧,取火教民。”強調木燧在文明發展中的啟蒙作用。

三、引申含義

成語“木燧”被賦予啟發性和開創性的比喻意義,常用于描述創新思想、颠覆性技術等能點燃智慧的事物。


四、相關知識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使用場景或詩詞引用(如宋代黃庭堅詩句),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各綽八寶彪蒙躃步賓阼慘敗侈離馳俠大行政區笃弼趸舩燔石費城撫事蜉蝣島咯崩公刻珪月扢紮橫切面紅皮呴籲惠言護邏結牦寄豭景語酒盞靠攏肯綮科配龍蛇火門行木場牛牲排律盤泊偏質漂沒批鬥貧獘燒馬侍朝詩瓢受經手勢令天饑佃作跳變挑揀同歸于盡推廣退膛文君吳練小鳳小青消息盈虛溪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