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品郎的意思、品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品郎的解释

古代称关卡差役为“品郎”。 晋 潘岳 《上客舍议》:“高第、贤察……品郎两岸相检,犹惧或失之。”按,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云:“高第三称,皆今之关差也。”参阅《称谓录·关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核心释义

品郎(pǐn láng)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特指古代无实际职务的散官。这类官职虽有品级(如九品至一品),但不负责具体政务,多作为荣誉头衔授予官员或贵族子弟。其核心含义强调“有品阶而无实权”的身份属性,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


历史背景与演变

  1. 官职制度渊源

    “品郎”源于古代“散官”制度。隋唐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官职分职事官(有实权)与散官(虚衔)。明代沿袭此制,散官品级与俸禄挂钩,但无行政职责,常作为官员晋升的过渡或荣誉象征 。

    例:《明史·职官志》载:“凡文散阶四十二,武散阶三十……初授特进、光禄大夫等虚衔。”

  2. 社会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中,“品郎”多用于讽刺仅有头衔而无才干的权贵子弟。如《儒林外史》中“捐班出身的品郎”暗指通过钱财买官者,反映当时官场浮滥现象 。


现代使用与语义消亡

随着科举与旧官制废除,“品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仅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权威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将其标注为“历史词”,释义为“古代无职事的散官”(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链接:http://www.cishu.com.cn/(汉语大词典官网

  2. 《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中华书局)

    链接:http://www.zhbc.com.cn/(中华书局官网

  3. 《明史·职官志》(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

注:因“品郎”属历史冷僻词,部分文献无直接在线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知网)检索相关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品郎”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两种主要解释,但需结合权威性较高的资料进行辨析:

  1. 古代关卡差役的称谓(主流解释) 根据晋代潘岳《上客舍议》记载,“品郎”指古代关卡检查货物的差役,负责两岸货物稽查。清代梁章鉅在《称谓录》中进一步说明,“品郎”与“高第”“贤察”等词同属关差职务的别称。这一解释得到较高权威性网页(如沪江在线词典)的支持,且引用古籍明确。

  2. 品行不端的贬义成语(存疑解释)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网)将其定义为形容词性成语,形容人道德败坏。但此说法未见于古籍或权威文献,且相关网页权威性较低,可能与现代网络误传或释义混淆有关。

建议:在学术或正式场景中,应采用第一种解释(关卡差役)。若遇到第二种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判断,或进一步考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作梦备完变端变事鄙倍闭关絶市处分权彫残堞口敦进讹语影带風榭缟鹤寒荷嗥吠黄离贾鵩践运积玩军操开迳看风行船亢急考斥溘匝狼子野心镣盎幔幙没弹剥摹放墓所纳妇难得糊涂能征惯战啓征溶溶泄泄歙砚誓发士官守默水罐银盆叔援嫂溺送信太师闼门塘肥袒谪腆默挺走枉口僞孔唯其五疵舞会汙蔑无失物体贤操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