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把麻的意思、把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把麻的解釋

唐 宋 時,封王及任免将相等重大事件,以白麻紙書寫诏書。宣诏時指定專人在旁提示,稱為“把麻”。《太平廣記》卷一八七引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通事舍人宣詔,舊命拾遺團(圈)句把麻者,蓋謁者不知書,多失句度,故用拾遺低聲摘句以助之。” 宋 龐玉英 《文昌雜錄》卷一:“及 呂溫 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遺不把麻自 呂 始。時 柳宗元 戲 呂 雲:‘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麻。’”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 蘇子容 詩雲:‘起草才多對卷速,把麻人衆引聲長。’……蓋昔時宣制,皆曼延其聲,如歌詠之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把麻”的漢語詞典釋義

“把麻”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結構,需拆分理解:

  1. “把”

    • 動詞義:指用手握住、執持,如《說文解字》釋為“握也”。
    • 量詞義:用于成束或成捆的物體,如“一把麻”指一束麻纖維。
  2. “麻”

    • 植物義:指桑科草本植物,其莖皮纖維可用于紡織,如《詩經·陳風》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 纖維義:經漚制、剝離後的麻類纖維,古代為重要紡織原料。

複合詞“把麻”的釋義

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把麻”是唐宋時期特有的政治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核心詞義
    指唐宋時期宣讀重要诏書時,由專人輔助斷句提示的儀式制度。重大事件(如封王、将相任免)的诏書用白麻紙書寫,宣诏時需安排通曉文書的官員在旁低聲提示斷句,防止宣讀錯誤。

  2. 曆史背景
    唐代通事舍人宣诏時,常因不熟悉文書格式出現斷句錯誤,遂形成「拾遺團句把麻」的定制。例如《太平廣記》記載呂溫任拾遺時拒絕參與把麻,成為制度變化的轉折點。

  3. 特殊記載
    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提到,呂溫事件後「拾遺不把麻」成為新慣例,柳宗元曾戲稱:「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麻」,側面反映當時文人對該制度的看法。

注: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掌握事物關鍵」的成語,此釋義與曆史文獻記載不符,可能屬于現代誤讀,建議以唐宋史料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駛風超轶絕塵癡肉團抽貫穿屋春陔辭觀翠滴代叙當駕蹈火探湯鞮革東挦西撦個般丱髻孤嶂惚恍槥椟昏惑積漸進黜金水稽颡膜拜酒米圓覺知快刀斬亂絲潰走狼上狗不上老悖兩龔靈兔留好籠鞋毛毛細雨馬趙溫周腦電波内侄女畔亂平估品官遷墳傾棄綦毋曲腔榮褒儒家經書三尺枯桐三打不回頭,四打連身轉砂果删繁就簡傷兵時過境遷鼠齧蠧蝕順可肆侈溏便踢圓侻失王尼歎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