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把麻的意思、把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把麻的解釋

唐 宋 時,封王及任免将相等重大事件,以白麻紙書寫诏書。宣诏時指定專人在旁提示,稱為“把麻”。《太平廣記》卷一八七引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通事舍人宣詔,舊命拾遺團(圈)句把麻者,蓋謁者不知書,多失句度,故用拾遺低聲摘句以助之。” 宋 龐玉英 《文昌雜錄》卷一:“及 呂溫 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遺不把麻自 呂 始。時 柳宗元 戲 呂 雲:‘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麻。’”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 蘇子容 詩雲:‘起草才多對卷速,把麻人衆引聲長。’……蓋昔時宣制,皆曼延其聲,如歌詠之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把麻”是唐宋時期特有的政治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核心詞義
    指唐宋時期宣讀重要诏書時,由專人輔助斷句提示的儀式制度。重大事件(如封王、将相任免)的诏書用白麻紙書寫,宣诏時需安排通曉文書的官員在旁低聲提示斷句,防止宣讀錯誤。

  2. 曆史背景
    唐代通事舍人宣诏時,常因不熟悉文書格式出現斷句錯誤,遂形成「拾遺團句把麻」的定制。例如《太平廣記》記載呂溫任拾遺時拒絕參與把麻,成為制度變化的轉折點。

  3. 特殊記載
    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提到,呂溫事件後「拾遺不把麻」成為新慣例,柳宗元曾戲稱:「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麻」,側面反映當時文人對該制度的看法。

注: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掌握事物關鍵」的成語,此釋義與曆史文獻記載不符,可能屬于現代誤讀,建議以唐宋史料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把麻(bǎ má)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把麻是一個常用的民間俚語,主要用于形容或描繪某人或某物松散、無力、不緊實的狀态或感覺。例如,當你摸到一件松松垮垮的衣服,你可以說它是把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把麻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扌)和麻(麻)。 它一共由7個筆畫組成。 來源: 把麻這個詞的來源十分有趣。在古代,人們常用麻繩來綁捆物品。如果綁得很松散,這些物品就很容易散開。慢慢地,人們把這種狀态形容為“把麻”。 繁體字: 把麻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把麻」,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中文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把麻」的寫法有所不同。在金文和篆文中,把麻的形狀更加複雜,字形比較繁瑣。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漸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例句: 1. 這條裙子穿上像把麻,沒有一點型。 2. 他的頭發像是把麻一樣淩亂不堪。 組詞: 把麻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 與把麻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松散、松垮、松散不緊實。 反義詞: 與把麻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緊實、結實、牢固。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