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凭陵的意思、凭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凭陵的解释

[invade and harass] 侵扰

凭陵中原

详细解释

亦作“ 凭凌 ”。1.侵犯;欺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 陈 忘 周 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 楚 众,以凭陵我敝邑。”《魏书·叔孙建传》:“会彼边镇弃守而去,故 晋 前军得以西进,非敢凭陵 魏 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 王 族多无赖,共凭陵其孤寡。”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叛帅竟背君忘亲,早已望风献款,遂乃凭凌东 浙 ,震撼西 江 。” 郭沫若 《羽书集·文化人当前的急务》:“正因为我们的学术和技能落后,因而一切的产业和设备都落后,故尔招致了暴敌的凭凌。”

(2).横行,猖獗。《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嗣王荒怠於天位,彊臣凭陵於 荆 楚 。” 张铣 注:“凭陵,勇暴貌也。” 唐 杜甫 《病橘》诗:“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若使平时部属偏裨,一旦加乎其上,缓急听其凭陵,窃恐有亏国体。”

(3).逾越;登临其上。 唐 李白 《大鹏赋》:“燀赫乎宇宙,凭陵乎 崑崙 。” 元 汤式 《夜行船·赠凤台春王姬》曲:“凭凌 燕子楼 ,弹压鸡儿巷,嘱付您知音的莫忘。”

(4).引申为凌驾,超越。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苗帅园》:“园既古,景物皆苍老,復得完,力藻饰出之,於是有欲凭陵诸园之意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七:“吾弟 世懋 ,自家难服除后,一操觚,遂尔灵异,神造之句,凭陵作者。” 清 陈维崧 《念奴娇·尤展堂招饮草堂》词:“蹴踏 齐 梁 ,凭陵 晋 魏 ,白眼看 唐 宋 。”

(5).高峻。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 吴 兵教士,艫舳习流;岛屿凭陵,波澜衝激。” 清 陈璋 《沧州兄席上咏冰》:“裁作花纹看顷刻,削成山势笑凭陵。”

(6).引申指高昂。 元 张可久 《折桂令·王一山席上题壁》曲之一:“扫诗愁满壁龙蛇。壮气凭陵,醉眼横斜。”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雄心慷慨宵飞檄,杀气凭陵老据鞍。”

(7).凭借,依仗。 黄远庸 《外交界之局势》:“英文《京报》昨日亦著论论 德 使抗议之不当,大致谓 德国 往者已凭陵强权,借二教师之被杀,占借 中国 土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凭陵”是古汉语中的复合动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在唐宋诗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核心含义指“依仗势力进行侵扰”,具体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1. 词义演变

    最初表示“凭借高地形成攻势”,《左传·襄公八年》载“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中“冯陵”即同“凭陵”,描述军事上占据有利地形发起攻击。唐代词义扩展为泛指依仗强势欺凌弱者,如杜甫《病橘》诗“寇盗尚凭陵”喻指安史叛军的暴行。

  2. 用法特征

    常与战争、自然力量等意象搭配,如:

  1. 语法特殊性

    作为联合式复合词,“凭”表依靠,“陵”原指山丘,引申为压制性行为。这种构词法在古汉语中具有能产性,同类型词如“侵陵”“欺陵”均已消亡,唯“凭陵”因文学化表达得以传承。

该词在《全唐诗》中出现27次,多用于刻画社会动荡或自然威势,现代主要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日常口语已被“欺凌”“侵扰”等词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凭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

一、核心释义

  1. 侵犯;欺侮

    • 指凭借势力侵犯他人或国家。
    • 例句: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
      杜甫《病橘》诗:“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
  2. 横行;猖獗

    • 形容行为嚣张、气势凶猛。
    • 例句: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彊臣凭陵於荆楚。”
  3. 逾越;登临其上

    • 指跨越或占据高处,常见于文学比喻。
    • 例句:
      李白《大鹏赋》:“凭陵乎崑崙。”
  4. 凭借;依仗

    • 强调依靠某种力量或条件。
    • 例句:
      高适《燕歌行》:“胡骑凭陵杂风雨。”

二、其他引申义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把色陂月蟞蜉搏颊不来神储户出奇亶诚诞敷电绕枢光东厂多侧面臑鼈二爷额徵发髲蕃芜凤刹梗顽不化贡笺构奸归勘鬼目菜翰素函育红新月会厚遇花枝招颭笏囊火箸匠费监烛胶言捷报频传解棼杰异精神焕发口罩陵偪陵夸麟鸿緑苹买誉谬诞腩炙黏空飘转辟辟轻孤蛩駏遒绝人神同嫉散商山水狩岳巡方墅舍舞榭歌台无与响答遐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