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悟貌。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一》:“其子具以父言對 靈公 , 靈公 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則欲進賢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屍諫,可謂忠而不衰矣。’”
“寤然”為漢語古語詞,其含義可從字形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單字釋義
“寤”本義指睡醒,與“寐”(入睡)相對。《說文解字》載:“寤,寐覺而有言曰寤”,強調從睡眠中清醒并伴有言語的狀态。後引申為“覺悟”“領悟”,如《詩經·關雎》“寤寐求之”中“寤”即含此意。
“然”為形容詞後綴,表示某種狀态或樣貌,如“突然”“恍然”,組合後賦予前字以動态情态。
複合詞義
“寤然”多用于形容“突然覺醒”或“豁然領悟”的狀态。例如明代《徐霞客遊記》中“寤然驚起”描述從睡夢中猛然驚醒,清代文人筆記亦用“寤然省悟”表達對道理的頓悟。其語境常與思維、情感的瞬時轉變相關,兼具生理與心理層面的覺醒義。
文獻參考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深化理解。
“寤然”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ù rán,其核心含義為“醒悟貌”,即形容人突然覺醒、明白過來的樣子。
詞義解析
“寤”本指睡醒,引申為覺醒、領悟;“然”為狀态助詞。組合後表示從困惑或蒙昧中猛然清醒的狀态,常用于描述思想、情感上的頓悟。
文獻例證
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一》中記載:“靈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此句描繪了衛靈公因受觸動而神色驟變、恍然醒悟,甚至失去常态的情景,生動體現了“寤然”的語境用法。
近義與反義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反義詞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注釋。
白石郎幫耧辯舌波羅蓋帛丸不首才高氣清叉杆乘人不備赤褐持之以恒呆緻緻丹鳳眼丹渥大重吊腰撒跨舵工恩逾慈母防馭奮勇前進膚挫服約膏火自煎革木管闚忽雷駁魂交簡惰剪鑿鉸接鷮息觊奪桀桀久約空彪空夐阃公量處緑罽矛楯悶騰騰米囊蹑擊破眼罄空勸業桑楺三天使撒撒燒羊繩趨尺步生生世世設驗世紀霜鵶枉木微睇祥琴小史稀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