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黜的意思、擯黜的詳細解釋
擯黜的解釋
[be dismissed from office and sent to a far away place] 斥退廢黜
詳細解釋
斥退廢黜。《元史·崔彧傳》:“凡丞相 安童 遷轉良臣,為 阿合馬 所擯黜,或居散地,或在遠方,并令拔擢。”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以一東二冬并葉,或三江七陽互施,吾知司選政者,必加擯黜。”
詞語分解
- 擯的解釋 擯 (擯) ì 排除,抛棄:擯棄。擯除。擯黜(罷黜并放逐)。擯諸門外。 古同“傧”,迎賓。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黜的解釋 黜 ù 降職或罷免:罷黜。廢黜。貶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擯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擯”(排除、抛棄)和“黜”(罷免、貶退)組成,表示通過貶斥或罷免的方式将某人或事物排除在外。該詞多用于正式語境,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官員罷免或人際疏遠的描述。
詞義解析
- 排斥與貶退:指以強硬手段使人失去原有地位或關系,如《後漢書·皇後紀》中“擯黜外戚”即指疏遠外戚勢力。
- 罷免官職:古代多用于官吏被革職,如《晉書·劉毅傳》記載“帝怒而擯黜之”,意為皇帝因憤怒将其罷免。
用法特征
- 語體色彩:屬書面語,具莊重嚴肅性,現代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
- 搭配對象:常接人物、官職,如“擯黜奸佞”“擯黜爵位”。
例句參考
《資治通鑒》載:“(李林甫)屢擯黜賢良,朝野側目。”
參考來源
本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内容,結合曆史文獻用例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擯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bìn chù(, )
- 詞義:指斥退、廢黜,多用于描述将不稱職的人或事物排除在外。古時常用于官員因過錯被貶逐或流放的情景,如“官員遭擯黜”。
詳細釋義
-
核心含義
- 強調排斥、剔除,包含不再接納或容忍的意味,對象可以是人(如不稱職的官員)或事物(如不良習慣、不合理制度)。
-
曆史淵源
-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齊國國君廢黜不稱職官員的典故。
- 後世沿用為政治或社會場景中的“清除”行為,如《元史·崔彧傳》提到官員因受排擠而遭貶黜。
使用場景
- 古代政治:官員因罪過、失職被貶谪或流放。
- 現代引申:可比喻組織或團隊剔除不合格成員,或社會淘汰落後觀念。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貶逐、排斥、廢黜
- 反義詞:擢升、重用、接納
例句參考
- 古時官員一有過錯,常遭擯黜,甚至流放邊疆。
- 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及用韻錯誤會遭文人擯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典或《元史》相關記載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絆拘變化不窮筆飽墨酣别無選擇碧豎不蠱不忘母訓車檔辰勾酬唱傳諷瘡口垂拱而治殚財竭力大長雕蟲動辄二丘繁赜分鏡頭劇本佛傘輔行幹坼郭郛過量黃膠虎門銷煙匠心交诟蛟人校注羁縻州警拂井星金琖銀台愧窘魁曠林木臨眺率私履中馬喙麥垅煤矸石摸排逆接鉗口結舌牽攣圊廁三德神倉示滅耍事所向披靡迢遠同符頭家相錯小驷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