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丁的意思、逃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丁的解釋

(1).逃亡的丁壯。《舊唐書·狄仁傑傳》:“逃丁避罪,併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 清 楊芳燦 《糧草稅》詩:“軍操着空籍,賦額懸逃丁。”

(2).指躲避抽壯丁。 賈平凹 《天狗·井》:“三十六年前,堡子裡一個男人出外逃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丁是漢語曆史詞彙,指古代為逃避官府賦稅徭役而隱匿戶籍的成年男子,特指逃避“丁役”(成年男性勞役)的行為。其釋義與曆史制度緊密相關,具體如下:


一、詞典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逃避官府征派徭役或兵役的成年男性(“丁”即成年男子)。古代戶籍制度中,“丁”需承擔賦稅、勞役,隱匿身份或逃亡者稱為“逃丁”。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0卷第234頁。

  2. 制度背景

    源于古代“丁役制度”(如唐代租庸調、明代均徭法),官府按戶籍人口征派勞役。逃避登記或逃亡的丁壯,直接影響國家賦役征收。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丁役”條目。


二、曆史語境與法律後果


三、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逃丁”一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民衆對抗苛政的現象,如:“明末賦役沉重,逃丁現象遍及州縣。”(《中國社會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明會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5. 《中國社會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逃丁”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逃丁(拼音:táo dīng)指“逃亡的丁壯”或“躲避抽壯丁”的行為。其中: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古代戰争與兵役
    古代士兵被稱為“丁”,逃丁最初指士兵逃離戰場或拒絕服役。例如唐代《舊唐書》記載“逃丁避罪,併集法門”,反映士兵為躲避戰争或刑罰逃亡的現象。

  2. 清代糧莊制度
    清代盛京内務府糧莊中,莊丁因莊頭壓迫、賦役繁重而大量逃亡,導緻基層管理體系崩潰。

  3. 近代征兵問題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推行征兵制,但民衆因待遇差、腐敗嚴重而逃丁,甚至出現“斬指避丁”的極端行為。


三、詞語結構與延伸


四、社會影響

逃丁現象反映了古代至近代社會矛盾,如兵役制度缺陷、基層壓迫等。例如清代糧莊逃丁加速了農奴制崩潰,而抗戰時期逃丁則暴露了國民政府役政的腐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清代糧莊或抗戰征兵),詳細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賴耶崩波鼊嶼波羅樹常尤愁腸寸斷串煙大戈壁當門犬打釺答席調譏動物蜰蛴封鏡蜂饧鳳翥龍翔負帶鈎窗號兵槐安夢花信年華僭擅轎帏濟國金字牙符卷甲韬戈抗論課督徕徊冷暖自知瞵眈林語堂緑黛賣武瞞裆袴眉诩民煩鳴鴉佩弦品而第之品弦法破落那淺聲人民團體上炎設祭盛使拾發水浴天雞托開王車王典痿痹相憶閑冷閑曉謝公箋系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