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綁犯人的繩索。借指拘囚;捆綁。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四:“今歊燠戒時,動植鹹茂,而圜牆幽圄猶有繫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 宋 僕同官役諸處冥搜。夜至南山,聞兒啼,蹤得之,繫縲而行。”
見“ 係累 ”。
“系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捆綁/拘囚
指用繩索捆綁犯人,引申為拘禁、囚禁。例如:
連累(多指家庭負擔)
表示因他人或事件受到牽連,尤其強調家庭層面的拖累。如《漢紀·孝武帝紀》中“沖幼奴擄,系缧嘷泣”。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學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紀》《聊齋志異》等古籍原文。
《系缧》是一種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繩子或者繩索将人綁住或束縛起來。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抓捕、拘留、囚禁等行為。
《系缧》的拆分部首是“糸”和“缶”,拆分的筆畫為8畫。
《系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賬罪的刑罰制度。當時,罪犯會被用繩子綁住,然後押送到相應的地方接受懲罰。《系缧》這個詞是根據這種刑罰方式而來。
在繁體字中,将“缧”這個字改為了“纍”,拼寫為“繫纍”。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寫作《系缧》的方式是将兩個字分開寫,即“系”寫在前面,而“缧”寫在後面。
1. 他被警察用繩子縛住,系缧在樹上。
2. 那個罪犯被成功拘捕并系缧在監獄裡。
組詞:系繩、缧绁、缧鞋
近義詞:捆綁、拘留、囚禁
反義詞:釋放、解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