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泰山的意思、不識泰山的詳細解釋
不識泰山的解釋
比喻沒有見識,不知禮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後。《水浒傳》第二回:“太公起身勸了一杯酒,説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漢朝 一個名臣,當初未遇時節,其妻‘有眼不識泰山’,棄之而去,到後來,悔之無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我在家時,隻知道他會做詩詞小品,卻原來有這等大學問,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了。”
詞語分解
- 不識的解釋 .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闵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
- 泰山的解釋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米,位于山東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為旅遊勝地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有眼不識泰山 ∶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泰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因見識不足而無法識别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常與“有眼”連用為“有眼不識泰山”,表達自謙或批評他人缺乏辨識能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釋義與用法
-
基本含義
指因眼界狹窄或缺乏經驗,未能認出重要人物或權威人士。例如,某人輕視了某領域的專家,即可用此成語形容其“不識泰山”。
-
延伸場景
多用于批評他人不尊重專家、權威,或自謙時表達對他人能力的低估。
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 典故背景
傳說魯班曾因未認出徒弟泰山的才能而感慨“有眼不識泰山”,後演變為成語。
結構與語法
- 詞性特征
貶義成語,常用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他竟不識泰山,當面質疑專家”。
- 常見搭配
多與“有眼”連用,強調“未能辨識”的遺憾或批評,如“有眼不識泰山”。
相關成語與對比
- 近義詞
“有眼無珠”(側重判斷失誤)、“目中無人”(側重态度傲慢)。
- 反義詞
“慧眼識珠”“伯樂相馬”(強調辨識能力)。
示例與應用
- 例句
“他雖是行業泰鬥,卻低調謙和,常有人因不識泰山而輕視他。”
- 使用建議
在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中,可替換為更委婉的“有眼不識泰山”以緩和語氣。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識泰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不認識或不了解泰山的偉大。它的拆分部首是不、識、泰、山,總共有13個筆畫。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的故事和傳說,泰山是中國五嶽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在古代,人們常常把泰山比喻為衆山之王,因此不識泰山代表着不了解泰山的偉大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不識泰山在繁體字中的拼寫是「不識泰山」。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所以在古時候,不識泰山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不識泰山在古代有時會寫作「不識嶧山」。
以下是一些關于不識泰山的例句:
1. 他真的不識泰山,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多麼有名。
2. 我們要提醒那些不識泰山的人,泰山不僅是中國的寶貴資源,也是世界文化遺産。
與不識泰山相關的組詞包括識山、山識、泰山學等。近義詞可以是不知山川、不識世面,反義詞可能是識山識水、識大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